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熟种植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三熟复合种植模式较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5种三熟模式和1种两熟模式的产量、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表现最优的模式是:带宽3.0m,秋播小麦12行,空档春玉米2行,麦后夏玉米4行。
作者
李新平
张娟
孙敦立
机构地区
河南农业大学
出处
《作物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0-12,共3页
Crops
基金
河南省"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三熟
模式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6
1
张俊平,刘社平,俞凤芳.
北京地区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高产的关键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834-8834.
被引量:9
2
李增嘉,李凤超,赵秉强.
小麦玉米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经济效益的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8(4):383-390.
被引量:27
3
史俊通,刘孟君,李军.
论复种与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6(1):51-57.
被引量:34
4
赵秉强,张福锁.
黄淮海农区粮食超高产种植制度及其技术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3):180-183.
被引量:7
5
刘松华,付桂明.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技术浅析[J]
.现代农村科技,2012(1):13-13.
被引量:14
6
晋宏,赵玉山,刘新月,乔蕊清.
冬小麦撒播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山西农业科学,2001,29(4):15-1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
1
李新平,黄进勇.
黄淮海平原麦玉玉三熟高效种植模式复合群体生态效应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1,25(4):476-482.
被引量:23
2
霍成斌,李岩华,孙美荣,张俊灵,张东旭.
小麦带状撒播间套春、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陕西农业科学,2015,61(11):123-12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26
1
柴卫东,刘永平,李洪芹,刘贞贞,李洪民,于国建,孙玉英,张忠波.
黑龙港棉花类型区棉(棉花)椒(天鹰椒)间作施肥的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率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5):662-666.
被引量:1
2
焦念元,宁堂原,赵春,王芸,史忠强,侯连涛,付国占,江晓东,李增嘉.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J]
.作物学报,2006,32(6):917-923.
被引量:135
3
宁堂原,焦念元,安艳艳,赵春,申加祥,李增嘉.
间套作资源集约利用及对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159-163.
被引量:52
4
焦念元,侯连涛,宁堂原,李增嘉,李友军,付国占.
玉米花生间作氮磷营养间作优势分析[J]
.作物杂志,2007(4):50-53.
被引量:25
5
焦念元,赵春,宁堂原,侯连涛,付国占,李增嘉,陈明灿.
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光合作用光响应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5):981-985.
被引量:89
6
张洁瑕,郝晋珉,段瑞娟,严茂超.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态系统演替及其可持续性的能值评估[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6):102-108.
被引量:20
7
耿广东,宋碧,冯道友,徐发友,韦美才.
玉米与生姜间作复种系统增产增效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1):8991-8991.
被引量:2
8
李明星,刘建栋,王馥棠,刘文泉,戴晓苏,廖要明.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陕西省冬小麦产量模拟中的应用[J]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5):148-154.
被引量:6
9
吴正锋,王才斌,万更波,杨年华,万书波,孙奎香,孙学武,冯昊.
弱光胁迫对两个不同类型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花生学报,2008,37(4):27-31.
被引量:9
10
刘静,吴凤芝,吕涛.
设施条件下不同轮套作对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08(12):44-46.
被引量:10
1
陈玉秀.
云南省景东县稻——豆-薯三熟种植模式探讨[J]
.北京农业(中旬刊),2015(1):9-10.
2
陈虞棠,韦京华.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稻—稻—油三熟种植[J]
.广西气象,1990,11(2):41-43.
3
陈振产,何桂娥.
麦稻稻三熟种植的肥料投入产出与平衡[J]
.耕作与栽培,1989,9(5):39-40.
4
黄进勇,李新平,张娟,孙敦立.
一麦两玉高效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J]
.耕作与栽培,1999(4):5-6.
5
黄惠绿,曾亚成.
龙海市“稻稻马铃薯”粮食三熟高效栽培模式[J]
.福建热作科技,2007,32(3):31-31.
被引量:2
6
樊桂亮.
浙中地区浙贝母或延胡索甜玉米水稻药粮三熟种植模式初探[J]
.农业与技术,2015,35(3):89-90.
被引量:2
7
杨文钰.
旱地三熟“麦/玉/豆”新种植模式[J]
.四川农业科技,2010(10):18-19.
被引量:12
8
孙开利,李清超,马俊,王锦,吴瑞,先新,李俊霖.
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5):34-35.
被引量:3
9
刘少春,张跃彬,郭家文,刀静梅,李如丹,崔雄维,樊仙,邓军,高欣欣,方志存.
基于养分丰缺分级的蔗田土壤肥力主成分综合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16,29(3):611-617.
被引量:17
10
易维希.
稻田多熟种植与吨粮田开发[J]
.作物研究,1989,3(4):5-7.
被引量:2
作物杂志
1999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