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理论解释与启示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中国出现了群体性事件高发的态势并有难以遏制的倾向,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借鉴和运用西方有关理论,对中国标本性群体性事件进行多视角分析,揭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及其复杂多变性,为正确认识和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作者
宋宝安
华雯文
机构地区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7-186,共10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7&ZD049)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价值叠加
从众感染
社会怨恨
利益矛盾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53
同被引文献
101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1
参考文献
3
1
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64页.
2
邓小平.《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9页.
3
宋宝安,于天琪.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5):5-11.
被引量:54
二级参考文献
3
1
王志平.
质疑“人均GDP1000美元是道坎”[J]
.探索与争鸣,2005(9):28-30.
被引量:5
2
王国勤.
“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6(5):31-35.
被引量:70
3
[苏]安德列耶娃 著,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共引文献
53
1
孟凡强,刘艳爽,周广璐,李艳.
农民工权益维护方式的最优策略选择——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研究,2023(2):118-137.
2
周凤选.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25(1):78-80.
3
毕雁英.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J]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1,13(2):12-15.
被引量:2
4
张克非.
转变生活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J]
.社科纵横,2011,26(8):50-55.
5
姚伟.
新型群体性事件:一项基于风险冲突的分析[J]
.学术界,2012(4):5-14.
被引量:6
6
刘琳.
“无组织化”: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2):38-48.
被引量:20
7
冯晓霞.
妥善处置土地征用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2):74-75.
8
蒋俊明.
利益协调视域下公众参与型公共政策机制建构[J]
.政治学研究,2013(2):29-36.
被引量:27
9
臧雷振,劳昕,孟天广.
互联网使用与政治行为——研究观点、分析路径及中国实证[J]
.政治学研究,2013(2):60-75.
被引量:41
10
吴月丹.
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构建探析[J]
.学理论,2013(19):55-5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01
1
汪敏.
从人治到法治的跨越——以党的领导人法制思想的发展为视角[J]
.湖北社会科学,2010(4):18-21.
被引量:4
2
宋宝安,于天琪.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5):5-11.
被引量:54
3
沈原,郭于华,卢晖临,潘毅.
尘肺病人的死亡接力棒——以深圳爆破业建筑工人为例[J]
.南风窗,2009(23):56-59.
被引量:3
4
钟其.
表意行为:人民群众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2013(6):99-105.
被引量:2
5
杨志祥,刘剑君.
论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稳定机制[J]
.政治与法律,1996(4):11-14.
被引量:8
6
罗桂芬.
社会改革中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心理浅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4(4):84-89.
被引量:28
7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被引量:7723
8
郭星华.
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71-78.
被引量:116
9
赵鼎新.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J]
.社会学研究,2005(1):168-209.
被引量:194
10
李培林.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J]
.社会,2005,25(1):7-27.
被引量:173
引证文献
6
1
姚伟.
新型群体性事件:一项基于风险冲突的分析[J]
.学术界,2012(4):5-14.
被引量:6
2
洪兆平.
涉税突发事件的基本类型、形成机理及管理策略——基于系统论的分析视角[J]
.北方经贸,2013(11):81-83.
3
尹木子.
新生代流动人口群体性事件参与意愿研究[J]
.青年研究,2016(2):30-38.
被引量:3
4
牛静坤,王晶晶,张楠,杜海峰.
农民工集群行为参与惯性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3):84-94.
被引量:2
5
闫谨.
论群体事件报道中的情感动因[J]
.西部广播电视,2017,38(13):66-66.
6
杨翠娥,吉海霞.
乡村教师相对剥夺感的调查与思考[J]
.当代教师教育,2024,17(3):91-96.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姚伟.
维权抗争:一种政治学解读[J]
.党政干部论坛,2013(8):41-44.
2
岳臣忠.
刑法干预群体性事件之必要性探讨[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24(3):60-64.
3
岳臣忠.
刑法视域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4,16(3):104-111.
被引量:2
4
鲍莹玉,陈树斌.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司法应对:障碍与理念[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7):31-33.
5
周莹,王建华.
流动人群的社会支持、工作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
.开放学习研究,2019,24(2):53-62.
被引量:1
6
于德山.
新媒体舆情场域互动与社会共识建构[J]
.社会科学战线,2017(11):141-147.
被引量:4
7
朱平利.
基本心理需要与农民工非制度化维权意愿[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1):47-58.
被引量:2
8
刘海军,王平.
社会公正:新时代国家治理的特征与进路[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4):3-12.
被引量:11
9
宋艳玲.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论析[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4):56-60.
被引量:1
10
郑建君,孙瑞佳,马瑾霏.
个体公平感如何影响政治参与意愿:——基于政治信任的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6):123-134.
被引量:2
1
转型期我国社会怨恨产生的原因及其消解[J]
.公安研究,2014(7):70-70.
2
朱志玲.
结构、怨恨和话语: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宏观条件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斯梅尔塞加值理论的思考[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3):91-97.
被引量:13
3
营造良好人口环境 建设国际旅游胜地[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7(3).
4
试论布和德力格尔小说故事情节复杂多变性[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12(4):80-84.
5
鲁一群.
转型时期社会怨恨的生成机制探析[J]
.经营管理者,2011(23):92-93.
被引量:1
6
黄湘闽.
国际人才与国际人才环境[J]
.中国人才,2011(1):76-77.
被引量:14
7
徐春丽.
转型期我国社会怨恨产生的原因及其消解[J]
.行政与法,2013(10):48-51.
被引量:2
8
赵娟.
管理学的人本原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47-148.
9
郝隆.
济宁市第一家国标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奠基[J]
.关爱女孩行动,2007(2):44-44.
10
朱志玲,朱力.
从“不公”到“怨恨”:社会怨恨情绪的形成逻辑[J]
.社会科学战线,2014(2):172-177.
被引量:45
社会科学战线
2011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