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量——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工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大潮中作为一支新生、活跃以及独立的队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城市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安徽省为例,从劳动者报酬的角度,运用生产函数模型来测算安徽省农民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与农民工对成果的分享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安徽地区农民工的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
作者
张焕明
李芳芝
机构地区
安徽财经大学
出处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1期36-38,共3页
基金
安徽财经大学2010年度青年科研项目"安徽省农民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编号:ACKYQ1067ZC)的部分成果
关键词
农民工经济增长安徽
分类号
F224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F249.27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82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9
参考文献
5
1
刘秀梅,田维明.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
.管理世界,2005,21(1):91-95.
被引量:88
2
丁霄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
.中国农村观察,2001(2):18-24.
被引量:56
3
王玉荣.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定量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1998(11):27-33.
被引量:16
4
李建伟.
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1998,33(9):62-69.
被引量:39
5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二级参考文献
8
1
Jorgenson D W. 1961,"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Economic Journal 11.
2
Tian Weiming, Liu Xiumei and Kang Xia,2003, "Social Viability Roles of Agricultural Secter in China",FAO Agriculture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
王红玲.
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1998(4):52-55.
被引量:95
4
胡永泰.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J]
.经济研究,1998(3):31-39.
被引量:212
5
李建伟.
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1998,33(9):62-69.
被引量:39
6
徐杨.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
.中国经济问题,1998(6):26-30.
被引量:7
7
王玉荣.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定量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1998(11):27-33.
被引量:16
8
周海春.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J]
.管理世界,1999,15(3):24-28.
被引量:26
共引文献
182
1
杨智.
金融发展如何影响非农就业——来自脱贫攻坚期间国家级贫困县的证据[J]
.投资研究,2021,40(6):129-146.
被引量:4
2
张露,罗必良.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打开城门到开放村庄[J]
.南方经济,2021,50(5):1-13.
被引量:27
3
邓杰.
“上山下乡”运动成因再探究——处置过剩劳动力的视角[J]
.都市文化研究,2019,0(1):57-79.
4
高更和,粱亚红,李小建.
中部农区农户打工地城镇规模类型——以河南省三个样本村为例[J]
.经济地理,2007,27(6):922-926.
被引量:12
5
李爱伶.
甘肃经济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J]
.社科纵横,2003,18(3):29-30.
6
魏海燕,袁建昌.
从分工和专业化看我国经济增长[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9(5):35-39.
被引量:1
7
白小虎.
论分工与就业的关系——发展经济学两大定理及其现实意义的初步考察[J]
.浙江社会科学,1999(5):32-35.
被引量:4
8
夏芳,王雅林.
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的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量[J]
.中国管理科学,2008,16(S1):587-591.
被引量:6
9
秦佳,李雅楠.
生产率差距、城市化与劳动配置效应[J]
.人口与经济,2014(3):59-68.
被引量:2
10
刘新民.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刚性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选择[J]
.江苏社会科学,2001(6):21-2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8
1
夏芳,王雅林.
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的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量[J]
.中国管理科学,2008,16(S1):587-591.
被引量:6
2
钟伟.
警惕新双轨制损害社会公平[J]
.上海经济,2006(1):6-11.
被引量:6
3
严于龙,李小云.
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及成果分享的定量测量[J]
.统计研究,2007,24(1):22-26.
被引量:36
4
谭永生.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人力资本角度的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7(4):80-84.
被引量:27
5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10:《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6
[美]威廉·阿瑟·刘易斯,1989:《二元经济论》,施炜总译校,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7
Green,Francis,2010.“Well-being,Job Satisfaction and Labour Mobility.”Labour Economics.17(6):897-903.
8
Hu,Feng,Zhaoyuan Xu,Yuyu Chen,2011.“Circular Migration,or Permanent Stay?:Evidence from China's Ru-ral-urban Migration.”China Economic Review.22:64-74.
9
Kuznets,S.M,1955.“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1-28.
10
Lees and Francis A.,M,1980.China Superpower:Requisites of High Growth.New York Oxford:North-HollandPublishing Company.
引证文献
1
1
王春超,荆琛.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与收益分享[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44-153.
被引量:29
二级引证文献
29
1
钱燚.
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本投资[J]
.经济视野,2013(5).
2
王华华,王尚银.
城市化中理性土地征收模式创新:“谋发展”与“保民生”——温州征地的经验和启示[J]
.长江论坛,2012(3):49-56.
被引量:5
3
刘元春.
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初次分配公平视角[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8):51-55.
被引量:1
4
王华华,王尚银.
城市化中理性土地征收模式的创新:“谋发展”与“保民生”——温州征地的经验和启示[J]
.科学发展,2012(7):9-17.
被引量:2
5
王华华,王尚银.
论城市化中“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温州土地征收实践的经验与启示[J]
.西部论坛,2012,22(4):11-18.
被引量:1
6
毛善成.
从脑体矛盾的演化看教育的本质属性[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6):116-120.
7
汤文华,谢元态,谌洁.
普通劳动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研究[J]
.老区建设,2013(2):16-18.
8
张华.
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入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13(2):80-84.
被引量:8
9
刘新争.
农民工群体的结构分化与劳动力要素的再配置效应[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6):69-74.
被引量:2
10
姚德薇.
基于社会互构论的农民工阶层认同分析[J]
.社会学评论,2014,2(2):66-74.
被引量:1
1
闫境华.
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智富时代,2015,0(9X):12-12.
被引量:1
2
周晓红.
安徽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3):23-24.
3
马慧敏.
安徽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比较研究[J]
.经济论坛,2007(11):23-25.
被引量:1
4
李强,魏巍.
安徽省地区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3):77-80.
被引量:1
5
吴义刚.
营建地区创业氛围、促进安徽民营经济发展[J]
.科技和产业,2009,9(9):1-3.
被引量:1
6
第四届长三角地区农超对接洽谈会日前举行[J]
.上海百货,2015,0(10):52-52.
7
唐飞,周浩.
汽车产业拉动“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以安徽省为主要研究区域[J]
.科技创业月刊,2011,24(4):7-9.
8
姚立洁.
新常态下安徽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J]
.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29(4):42-46.
被引量:1
9
朱国庆.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分析[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6):47-48.
10
李鸿飞,金泽虎.
皖江城市带出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
.经济视野,2013(23).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