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提喻的生成理据和工作机制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提喻不仅仅是纯粹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个认知现象,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笔者认为以往我们对提喻的研究多半停留在修辞格这一个层面上,即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相关的例句,只在运用方面和本体借体的相互隶属关系上讨论,很少从认知的视角研究提喻修辞效果的生成理据和工作机制。这势必导致对提喻的内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作者
纪燕
机构地区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49-51,共3页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关键词
提喻
认知
生成理据
工作机制
分类号
H314 [语言文字—英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5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266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陈善敏,王崇义.
提喻的认知研究[J]
.外国语言文学,2008,25(3):153-158.
被引量:20
2
李雄,康旭平.
提喻的认识论价值探微[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0(2):94-97.
被引量:1
3
邵军航,余素青.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突显观、注意观及其一致性[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3):124-130.
被引量:27
4
周岩.
图形与背景理论与介词用法、句法选择[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115-117.
被引量:7
5
文旭.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
.外国语,1999,22(1):35-41.
被引量:191
6
徐新辉.
提喻在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认识论价值[J]
.嘉应大学学报,1998,16(5):78-83.
被引量:4
7
李如.
弗洛斯特的提喻法[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3):42-45.
被引量:2
8
周建安.
论语用推理机制的认知心理理据[J]
.外国语,1997,20(3):33-37.
被引量:34
9
(英)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著,杨德豫.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10
Ungerer F,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 2001
二级参考文献
45
1
王寅.
Lakoff & 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J]
.外国语,2001,24(4):15-21.
被引量:72
2
嵇义达.
诗的赏析[J]
.外国文学研究,1997,19(1):55-65.
被引量:1
3
廖永煌.
试谈英诗的意象[J]
.外国文学研究,1997,19(3):101-105.
被引量:12
4
苏晖.
自然·诗·诗人——中西自然诗比较[J]
.外国文学研究,1997,19(4):35-40.
被引量:9
5
Ronald W.Langacker.
Metonymy in Grammar[J]
.外国语,2004,27(6):2-24.
被引量:46
6
张辉 ,孙明智 .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1-6.
被引量:147
7
王寅.
认知语义学[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2):58-62.
被引量:82
8
刘正光.
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
.现代外语,2002,25(1):61-70.
被引量:113
9
曾庆茂.
提喻的认识论价值与感情意蕴[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1):110-114.
被引量:9
10
邵军航,余素青.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突显观、注意观及其一致性[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3):124-130.
被引量:27
共引文献
266
1
徐悦虹.
共时视角下的语法化研究——以法语中“avoir”(有)的不同形式为例[J]
.语言学研究,2023(3):147-162.
2
林郅其.
提喻:抽象与具体的桥梁[J]
.现代英语,2023(19):84-87.
3
刘李银.
论小说《长恨歌》中女性服饰的英译[J]
.外语教育,2019(1):251-260.
被引量:1
4
吴燕侠,袁谦谦.
从提喻认知模式看楹联形容词句位与立场转变[J]
.汉字文化,2023(3):16-18.
5
海光增.
漫谈修辞方法与转喻的修辞功能[J]
.宿州学院学报,2008,23(3):61-63.
6
江傲霜,刘亚丽.
典型理论研究综述[J]
.红河学院学报,2003,1(6):25-28.
7
刘德周.
同语修辞格与典型特征[J]
.中国语文,2001(4):339-342.
被引量:14
8
文旭,江晓红.
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J]
.外语教学,2001,22(4):15-18.
被引量:88
9
李美.
框架理论对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词汇解读[J]
.文教资料,2006(12):169-170.
被引量:1
10
杨玲.
论英汉语量词之差异[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34-35.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15
1
文旭.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
.外国语,1999,22(1):35-41.
被引量:191
2
曾庆茂.
提喻的认识论价值与感情意蕴[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1):110-114.
被引量:9
3
张国宪.
性质形容词重论[J]
.世界汉语教学,2006,20(1):5-17.
被引量:48
4
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6.
5
徐盛桓.
转喻为什么可能——“转喻与逻辑”研究之二:“内涵外延传承”说对转喻的解释[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1):69-77.
被引量:74
6
陈香兰,申屠菁.
转喻矩阵域观[J]
.外国语,2008,31(2):49-54.
被引量:22
7
付翃.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甄别[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4):135-137.
被引量:3
8
陈善敏,王崇义.
提喻的认知研究[J]
.外国语言文学,2008,25(3):153-158.
被引量:20
9
徐盛桓.
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
.外国语,2009,32(3):2-9.
被引量:83
10
陈新仁,蔡一鸣.
为提喻正名——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提喻和转喻[J]
.语言科学,2011,10(1):93-100.
被引量:13
引证文献
3
1
吴燕侠,袁谦谦.
从提喻认知模式看楹联形容词句位与立场转变[J]
.汉字文化,2023(3):16-18.
2
任洪舜.
提喻的认知功能对英语教学的重要启迪[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2(1):109-110.
3
任洪舜.
提喻独立于转喻的认知理据研究[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3(9):14-14.
1
纪燕.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提喻研究[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6):45-46.
被引量:1
2
兰强,黎巧萍.
浅析越南的校园流行语[J]
.东南亚研究,2009(4):75-79.
被引量:1
3
王珺.
浅析英语存在句中体现的象似性[J]
.科技信息,2009(10):121-122.
4
周旭,谭静怡.
网络传播词“雷”的语义生成理据[J]
.东南传播,2009(8):109-110.
被引量:1
5
吴艳霞,彭咏梅.
大学英语中名动转用的多元化认知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32(2):19-21.
6
王冬霞.
网络流行语生成理据的认知阐释[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4):156-159.
7
郑美花.
转喻的理据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
.考试周刊,2009(19):101-102.
8
谷向伟.
网络流行语生成理据探析[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104-107.
被引量:3
9
黄振华.
英语新词的认知语义分析[J]
.英语教师,2015,15(10):11-12.
10
刘炎飞.
从认知视角看网络语言变异的规律[J]
.北方文学(下),2014(6):151-152.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