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政争与“五四”:从外交斗争到群众运动 被引量:1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919年五四运动在中国爆发,一般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洗礼下的产物,亦是大众经知识分子宣传启蒙后思想觉悟的结果。但笔者认为,五四事件在北京发生,并随之在一些地方出现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均与民国初年以后的中国国内政治权力竞争直接相关。北京学生风潮之发生,与三种力量的互相配合紧密相关处于安福系包围中的总统徐世昌及其潜在势力;参与政府或在外围的研究系势力;在教育界拥有相当势力的国民党势力。这三种力量在南北和会前后的结合,是当时政治权力矛盾无法调和的一种后果。反安福势力通过报纸媒体广布消息刺激民气,一面操控社团发动群众,将风潮逐步扩大,更获得其他政治势力如直系军人的奥援,最终导致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去职。然而,此次事件并未撼动安福系之基础,参与各方未必就能完全得利,尤其研究系政客深受打击,国民党内部派系更趋分裂,为未来中国之政局变化埋下伏笔。
作者 冯筱才
机构地区 复旦大学历史系
出处 《开放时代》 CSSCI 2011年第4期28-41,共14页 Open Tim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9

  • 1冯筱才.沪案交涉、五卅运动与一九二五年的执政府[J].历史研究,2004(1):45-62. 被引量:32
  • 2末次铃子.《五四运动の国民党势力》,载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史像の再检讨》,东京:中央大学出版部1986年版.
  • 3《汪大燮之运动忙》,栽《时报》1919年6月16日,第3版.
  • 4张朋园.《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栽汪荣祖(编):《五四研究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
  • 5东荪.《全国青年其速兴》.《时事新报》,1919年5月7日第1张第1版.
  • 6欧阳军喜.林长民与五四运动——兼论五四运动的起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6):103-112. 被引量:16
  • 7许德珩:《孙中山先生对五四学生运动的同情和支持》,《五四运动回忆录》,第63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3月第1版.
  • 8罗宝轩.李大钊与孙洪伊[J].历史教学(下半月),1990(10):14-18. 被引量:2
  • 9叶案莘.《巴黎和会期间我国拒签和约运动见闻》,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续),第110-111页.
  • 10叶昔莘.《巴黎和会期间我国拒签和约运动见闻》,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续),第110-111页.

二级参考文献62

共引文献61

同被引文献277

引证文献1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