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身份的漂移和台湾历史的文学建构——施叔青《行过洛津》论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施叔青《行过洛津》通过戏子许情三过洛津看到的千差万别的景象展现了这个港口小城由繁华到败落的历史,回顾了汉族移民社会在台湾的形成及其存在形态,并一如既往地使小人物或者大人物的苦难得以显影,从而展现了台湾这片土地的特殊存在状态,也显露了作者自身的漂移经验与这部作品密不可分的关系。解读《行过洛津》,发现施叔青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其自身漂移的经历,正是这种漂移使她将建构自我和建构历史同构,从中获得了恒久的精神动力。从文学背后可以看到文化,文化的不同又会引人深思。施叔青的一部《行过洛津》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西方文明以及台湾独特性相互交杂的产物,对它的分析让我们透过作家复杂的身份了解到其中文化的极大丰富与特殊,解读过程也充满了发现和认知的乐趣。
作者 杜旭静
出处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2-67,共6页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翁淑慧.依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台湾六十年代本省籍现代派小说家的“乡土”想象[D].台湾“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7.
  • 2施叔青.回家,真好:原乡的变调[M].台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1997.
  • 3盛宁.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北京大学学报,1993,(5).
  • 4王梦鸥.文艺美学[M].台北:远行出版社,1976.
  • 5简瑛瑛.女性心灵的图像:与施叔青对谈文学/艺术[J].收人简瑛瑛:《女儿的典仪-台湾女性心灵与文学/艺术表现[M].台北: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 6张瑞芬.国族·家族·女性.逢甲人文社会学报,2005,(10).
  • 7施叔青.驱魔[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5.
  • 8刘亮雅.情色世纪末[M].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 9蔡雅熏.从留学生到移民-台湾旅美作家之小说论析1966-1999[M].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
  • 10范铭茹.众里寻她-台湾女性小说纵论[M].台北:麦田出版,2002.

二级参考文献12

  •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2德里达.多义的记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 3[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C].胡敏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
  • 4朱迪思·劳德·牛顿.历史-如既往?女性主义和新历史主义[A].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 5施叔青.我的蝴蝶(代序)[A].她名叫蝴蝶[Z].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 6严歌苓.主流与边缘(代序)[A].扶桑[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 7严歌苓.从魔幻说起[A].波西米亚楼[Z].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 8周介人.最近的话题[A].周介人,陈保平,杨炳华主编.几度风雨海上花[Z].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 9王安忆.长恨歌[Z].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 10施叔青.自序[A].寂寞云园[Z].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2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