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无直接利益相关群体事件的发生、结构及场域——以情绪暴力为视角
被引量: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针对无直接利益相关群体事件中情绪暴力的发生路径、结构和场域、变化趋势,以WEB2.0自媒体传播环境下,网络无直接利益相关群体事件的情绪传播为例分析,提出了针对无直接利益相关群体事件的情绪管理的初步设想。
作者
马雁
机构地区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56-64,共9页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无直接利益相关
群体事件
情绪暴力
分类号
C912.6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4
参考文献
20
共引文献
735
同被引文献
75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20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42.
2
于建嵘.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114-120.
被引量:356
3
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新对话[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3.
4
于建嵘.有一种抽象愤怒[EB/OL].2009-11-03.http://www.cssm.org.cn/view.php?id=29970.
5
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程胜利,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50.
6
关凯.社会学家怎样看待群体事件发生的原因-评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N].中国民族报,2009-02-13.
7
孙正.
组织化群体:关于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基本分析[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5):28-31.
被引量:17
8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7.
9
单光鼐 蒋兆勇.县级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矛盾对立.领导者,2009,(29).
10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4.
二级参考文献
54
1
华文.
媒介影响力经济探析[J]
.国际新闻界,2003,25(1):78-83.
被引量:35
2
顾书.
试析网络媒体对中国广电媒体的冲击[J]
.新闻大学,2000(1):80-81.
被引量:4
3
安呈斌.
网上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分析及处置对策建议[J]
.公安研究,2007(10):33-37.
被引量:19
4
刘能.
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
.开放时代,2004(4):57-70.
被引量:237
5
邱泽奇.
群体性事件与法治发展的社会基础[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54-59.
被引量:57
6
翁定军.
冲突的策略 以S市三峡移民的生活适应为例[J]
.社会,2005,25(2):112-136.
被引量:28
7
郭于华.
“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J]
.读书,2002(7):11-18.
被引量:155
8
于建嵘.
社会冲突中的维权行动解析[J]
.中国社会导刊,2005(05S):29-30.
被引量:7
9
杨继涛.
知识、策略及权力关系再生产 对鲁西南某景区开发引起的社会冲突的分析[J]
.社会,2005,25(5):143-166.
被引量:7
10
张磊.
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J]
.社会学研究,2005(6):1-39.
被引量:264
共引文献
735
1
王玮,王义保.
退役军人参与应急救援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J]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1(7):70-76.
2
蒋永甫,罗利.
村庄事件:一种村庄治理的分析维度[J]
.学习论坛,2018,0(3):59-66.
被引量:2
3
卢晓婷.
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防控的路径选择——基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视角[J]
.新闻知识,2022(8):42-47.
被引量:1
4
唐娟.
群众积极分子研究:进路、知识谱系与研究策略[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8(3):29-37.
被引量:1
5
张明军,朱玉梅.
2017年中国社会典型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8(2):3-14.
被引量:3
6
付杨.
在维稳工作中嵌入心理干预机制的思考——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J]
.文化学刊,2021(6):243-245.
7
韩轶.
民族地区群体性犯罪内涵、外延和防控机制更新[J]
.刑法论丛,2020,6(3):391-418.
8
何涛.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与公众的变与不变——从非典到新型冠状病毒[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0(7):118-120.
被引量:5
9
卜霞.
我国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0(4):137-138.
被引量:2
10
宋宝安,于天琪.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5):5-11.
被引量:54
同被引文献
75
1
胡泳,陈磊.
网络传播研究述略:从本体研究到规范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1):143-152.
被引量:7
2
吴遐,祖磊.
从众心理驱使下大学生群体事件及对策研究[J]
.硅谷,2008,1(4).
被引量:6
3
童春望.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聚集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1):19-21.
被引量:4
4
史宇鹏.
网络集群行为——集群行为的新形式[J]
.社会学,2001(1):34-37.
被引量:12
5
张莹瑞,佐斌.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75-480.
被引量:671
6
钟玉明,郭奔胜.
社会矛盾新警号[J]
.瞭望,2006(42):10-13.
被引量:80
7
益雄.
无直接利益冲突[J]
.百姓,2006(12):24-25.
被引量:16
8
章友德,周松青.
资源动员与网络中的民间救助[J]
.社会,2007,27(3):70-91.
被引量:35
9
陈相光.
关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19(3):78-81.
被引量:8
10
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M].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引证文献
7
1
陈比.
网络动员中的互动行为研究[J]
.学理论,2013(26):90-91.
2
胡裕岭.
国内学术界关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研究综述[J]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4(1):94-99.
被引量:1
3
王萍萍,董芷含.
信息来源、情绪激活对网络群体事件参与意愿的影响[J]
.中国特殊教育,2014(7):80-83.
4
袁春霞.
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及应对机制研究[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75-78.
5
刘殿明.
浅谈网络新闻的社会影响[J]
.中国传媒科技,2013(2X):188-189.
被引量:5
6
石豪.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研究:基于情绪传播的视阈[J]
.声屏世界,2021(21):7-10.
7
卢文娟,龙瑞全.
关于群体事件中暴力现象分析的研究述评[J]
.老区建设,2016(14):42-44.
二级引证文献
6
1
李明羲.
论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殊模式[J]
.新闻传播,2014(1):68-68.
2
商巍.
利益冲突视域下社会心理失衡问题研究[J]
.青年与社会(下),2015,0(4):186-187.
3
王申罡.
网络新闻中民间图书馆议题的建构[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0(12):57-62.
被引量:2
4
张晓,郝延博.
网络新闻的地理接近性探究[J]
.新闻知识,2020(11):19-24.
被引量:1
5
蒲卓彧.
网络新闻价值判断及其形成因素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3):123-125.
被引量:3
6
黄杰.
从公众视频看新闻传播的影响[J]
.视听,2015(9).
1
G.萨柯,于铁桥.
欧洲需要自救[J]
.国外社会科学,1992(5):41-42.
2
朱佳彬,周嫣茹.
非直接利益冲突型群体性事件形成过程及其治理——以苍南事件为例[J]
.管理观察,2015(27):72-74.
3
李育全.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36-43.
被引量:14
4
莫雪玲.
现代知识分子群体论析[J]
.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0(1):41-42.
5
赵卫东,赵旭东,戴伟辉,戴永辉,胡虹智.
突发事件的网络情绪传播机制及仿真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35(10):2573-2581.
被引量:54
6
卢卫林.
无直接利益群体性冲突的原因与化解[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30(4):133-136.
被引量:2
7
熊蔷.
非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J]
.特区经济,2016(3):146-147.
8
刘丽娟.
新媒体兴起推动公关策略变化[J]
.国际公关,2006,0(1):27-28.
9
杜付贵.
微博对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J]
.智富时代,2015,0(S1):345-346.
10
贺飞.
新传播环境下摄影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14):236-236.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