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民族的诗”到“民族志诗学”——从歌谣运动的两处细节谈起 被引量:7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歌谣运动中的两个细节虽不引人注意,却又密切联系,构成了一条隐含的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分界线。这不仅仅是感性审美和理性判断的彼此区隔,还缘于歌谣这一对象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丰富内涵,以及新知识群体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变化。这些复杂因素决定了歌谣运动的轨迹从"民族的诗"到"民族志诗学"的转换过渡。二者无所谓优劣,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对于特定群体和研究对象而言,哪一种更加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而已。我们只有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在场域张力关系以及特定群体的审美经验中,才能更好地思考作为永恒"他者"的民歌,到底对"我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者 曹成竹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40,共6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2009JJD750009)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钟敬文.《"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1949-1979)》(上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99页.
  • 2陈永香.《对北大歌谣运动的再认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8).
  • 3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48页.
  • 4鲍晶主编《刘半农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1页.
  • 5周作人.《猥亵的歌谣》[J].歌谣周年纪念,.
  • 6周作人.《中国民歌的价值》[J].歌谣周刊,1923.
  • 7刘禾.《一场难断的"山歌"案.民俗学与现代通俗文艺》,见《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57页.
  • 8周作人.《重刊(霓裳续谱)序》[J].骆驼草,1930,.

共引文献3

同被引文献27

二级引证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