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交通高教研究》
1999年第3期41-43,共3页
Higher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Areas of Communications
同被引文献10
-
1王庆菊.知识经济与高校素质教育[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84-86. 被引量:2
-
2罗纳德·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兰联书店,1991.
-
3张耀辉.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
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
5徐金燕.影响我国实施合作教育的三大障碍及解决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1998(6):55-56. 被引量:3
-
6张学先,王国欣.略谈跨世纪产学研一体发展之路[J].现代教育论丛,2000(6):40-42. 被引量:2
-
7张米尔,武春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交易费用[J].科学学研究,2001,19(1):89-92. 被引量:64
-
8刘晓伟,刘文昌,陈英梅.产学研相结合办学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2):76-77. 被引量:1
-
9黄庆.高等教育产学研虚拟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J].学术动态(成都),2001(2):11-18. 被引量:5
-
10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3):109-116. 被引量:102
二级引证文献11
-
1郑轶峰,李霞.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研究[J].传承,2010(36):120-121.
-
2杨洋.我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B12):34-37. 被引量:1
-
3徐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及其促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7):65-67. 被引量:10
-
4李红波,都丽娟.试论产学研结合中的高校定位[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4):26-28. 被引量:3
-
5任波.高职公共事业类专业产学研合作调查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成人教育,2009,29(4):20-21. 被引量:1
-
6王东旭.研究生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8(9):44-46. 被引量:11
-
7谢海琼,肖宪龙.欠发达地区公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与突破[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1(2):28-30.
-
8周春华.高校自筹创业基金进出机制初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1):29-31. 被引量:2
-
9刘美琪,田艳,谢建勋.基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24):25-27. 被引量:2
-
10张立材,王民,王稚慧,要趁红.研究生产学研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15(6):40-41. 被引量:4
-
1杜世利.和谐发展与人才培养[J].轴承工业,2007(1):28-30.
-
2董萌萌.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81-81. 被引量:6
-
3仲立.常熟市第三产业展望[J].江苏统计,2000(5):36-37.
-
4郑甦春.2000年世界产业展望[J].经济展望,2000(3):54-56.
-
5张吉生,余东来,王涛明.新世纪宁夏高新技术产业展望[J].宁夏工程技术,2002,1(1):10-13.
-
6胡瑛礁.大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探索和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0(4X):110-110. 被引量:1
-
7于晨,陈向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及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76-76. 被引量:3
-
8李剑虹.关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8):43-43.
-
9于振洲.语文课堂不亦悦乎[J].课外语文(下),2012(6):19-19.
-
10高月茹.提高职业高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0(7):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