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朱熹“致知”须假“格物”原因探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朱熹看来,理先天地内存于人心中,格物的过程是分清是非,再次确认的过程;是在与其他思想的比较对照中,愈发排除干扰坚定信念的过程;是更加自觉体认有关原则,身体力行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们从道德修养的工夫论角度对儒家学说的初步认识、廓清坚定进而自觉践行的过程。因此,朱熹认为"致知"须假"格物"的原因可归结为:去除遮蔽、明辨是非的需要;反对佛老、坚定信念的需要;反对空谈、亲身践行的需要。
作者 刘光顺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42,共7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项目(08SJD72001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1

  • 1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2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2543;1314;631;2038.
  • 3多玛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第二册[M].胡安德译,台南:中华道明会、碧岳学社,2008:46.
  • 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读本[M].王庆节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6.
  • 5朱子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 6曹晓虎.佛教空观的理论发展——从原始佛教“空”观到中观般若学空观[J].宗教学研究,2004(2):175-178. 被引量:3
  • 7王路平.大乘佛学与终极关怀[M].成都:巴蜀书社,2000:274;276;34.
  • 8朱熹,吕祖谦.朱子近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 9沈善洪.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
  • 10陆九渊.陆象山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

二级参考文献2

  • 1.《空之探究》[M].,.第80-81页,第93页.
  • 2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共引文献44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