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21-23,共3页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同被引文献24
-
1高月兰.科学的人文意蕴[J].学海,1999(1):51-53. 被引量:1
-
2屈林岩,胡跃福,欧亿容.论人文教育对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与意义[J].求索,1999(3):52-54. 被引量:4
-
3蔡德诚.让科学理性的光芒普照[J].科学与社会,1999(2):17-18. 被引量:1
-
4毛亚庆.论教育学理论建构的科学主义倾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35-39. 被引量:18
-
5田野,任海,冯连世,张力为,常芸,赵杰修,刘大庆,郝为亚,王梅,祝莉,骆玉峰.中国体育科学发展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5,25(1):5-10. 被引量:37
-
6周川.人文化:科学教育的新取向[J].科学学研究,1996,14(1):5-9. 被引量:7
-
7张洪齐.科学的人文化理解——科学统一之途[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12(7):1-6. 被引量:3
-
8[1]董光壁.科学系统整体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10.
-
9[3]W C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0-21.
-
10[5]易经·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引证文献4
-
1方明.试论科技发展与道德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4):79-82. 被引量:1
-
2马卫平,谭广,刘云朝.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的融合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未来走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885-887. 被引量:10
-
3纪光欣.对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7):64-65. 被引量:12
-
4廖志鹏,周并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相融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3):9-1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25
-
1付玉,彭士忠.论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2):54-55. 被引量:1
-
2杨冠英.治理视野下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5(6):84-86. 被引量:1
-
3肖凤玲.21世纪医学院校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2):26-28. 被引量:6
-
4胡志海.体验性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一条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新途径[J].黄山学院学报,2006,8(2):146-148.
-
5于淼.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推进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7,12(2):4-6. 被引量:3
-
6王龙,朱莉.适应和谐社会需要 注重人文精神培育[J].继续教育,2007,21(11):23-24. 被引量:1
-
7陈俊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与“理解”范式的对立统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7):22-25. 被引量:6
-
8马卫平,游波,李可兴.体育研究中的跨学科取向——内涵、意义与方法[J].体育科学,2009,29(8):90-96. 被引量:26
-
9陈苏浩,余明阳.中国大学理念的偏差与重建[J].陕西农业科学,2009,55(5):196-199.
-
10李红秀.体验性教学实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学理论,2009(32):196-199. 被引量:3
-
1周国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84-85.
-
2伍来定,陈加成.循环经济、企业文化与人文精神[J].全国商情,2007(3):3-5. 被引量:2
-
3史学善.是什么创造了日本的“经济奇迹”[J].沿海经贸,1996(9):42-44.
-
4陈家琪,王曜德.科学技术在人文精神中的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5):31-35. 被引量:5
-
5顾学宁.市场经济的人文精神[J].中国国情国力,1998(6):40-42.
-
6方军.各界视点[J].新西部,2001(1):49-49.
-
7陈恒富,张绍文.私有经济—高新技术发展的一片沃土[J].中国科技信息,1999(8):14-16.
-
8张竞强.美丽的兴城投资的沃土[J].中国辽东半岛国际交流,1998(2):49-50.
-
9肖定佐.为私营经济造一片沃土[J].民营导报,2000(12):12-12.
-
10创业者的沃土 企业家的摇篮——国家级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J].广西经济,2009,2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