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启蒙”意识及其嬗变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1928年"革命文学"从五四启蒙传统中继承者至少有三: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追求,知识分子在这一追求中的"启蒙者"地位,以及相信文学会对社会改革产生作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被放在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重新阐说,旨在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无产阶级文学"在这场运动中被赋予了"启蒙"的使命。
作者 刘婉明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11年第1期31-34,共4页 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4

  • 1王凡西.双山回忆录[M].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
  • 2[英]温彻斯特.文学评论之原理[M].景昌极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 3[美]德里克.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M].翁贺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 4彭康.唯物史观的构成过程.文化批判,1928,(5):7-10.
  • 5阎明.社会学在中国-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 6王学典.唯物史观派:中国历史与西方社会科学的最初整合[A].国际会议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4年8月.
  • 7郁达夫.北国的微音-寄给沫若与仿吾.创造周报,1924,(46):1-2.
  • 8郭沫若.十字架.创造周报,1924,(47):3-12.
  • 9成仿吾.江南的春讯.创造周报,1924,(48):13-14.
  • 10中夏(邓中夏).新诗人的棒喝.中国青年,1923,(7):4-6.

共引文献1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