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借君无弦琴,寓我非指弹”——苏轼《和陶诗》新论 被引量: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苏轼《和陶诗》是北宋熙丰、元祐党争影响下的产物。苏轼对陶诗的选择,反映了其思想上兼融儒道的主要倾向,《和陶诗》是透视作者心灵变化的一扇窗口。苏轼把"和陶"当作疗救心灵创伤的良方和排遣人生痛苦的途径,把"和陶"看成自己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和陶诗》代表了苏轼后期诗歌创作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苏轼的《和陶诗》不但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而且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进程。
作者 巩本栋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50,共8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唱和诗词研究"(批准号:04BZW035)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颜延之.《陶徵士诔》,见《陶渊明资料汇编转》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页.
  • 2鲁迅.《题未定草六》,《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6页.
  • 3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A]..《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 4苏辙.《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引苏轼语,施元之、顾禧、施宿注《增补足本施顾注苏诗》卷四一,台湾艺文印书馆1980年版.

共引文献9

同被引文献77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