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粟、黍炭化种子遗存是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植物考古材料.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室内炭化实验及野外火焙实验,研究现代粟、黍种子形态和亚显微结构特征,拟揭示粟、黍种子遗存形成的条件与原因.200℃以下种子形态变化呈缩小趋势,胚乳淀粉粒保持结晶结构;250℃粟形态呈膨胀增大趋势,黍种子形变较严重,粟和黍胚乳淀粉粒都过渡为无定形结构;300℃种子部分灰化,炭化种子出现多孔现象,亚显微结构呈蜂窝状的孔洞.北牛遗址史前窖穴中的种子遗存仍保持结晶结构,显示水分子不参与淀粉结晶,为脱水炭化作用而成.野外火焙实验结果显示火堆底部地表的炭化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呈无定形,考古文化堆积中炭化种子遗存亚显微结构也呈无定形,与250℃条件下的炭化种子结构特征相一致,判定文化层的种子遗存形成并不受明火直接烧烤,而是在25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烘焙而形成的.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00-707,共8页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02004)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1-03)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9

  • 1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258.
  • 2李小强,周新郢,张宏宾,周杰,尚雪,John Dodson.考古生物指标记录的中国西北地区5000aBP水稻遗存[J].科学通报,2007,52(6):673-678. 被引量:26
  • 3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J].考古,2001(7):55-61. 被引量:23
  • 4刘长江,靳桂云,孔昭宸.植物考古:种子和果实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14,44-51,160-171.
  • 5赵志军.有关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的植物考古学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2):82-91. 被引量:50
  • 6赵志军.植物考古学及其新进展[J].考古,2005(7):42-49. 被引量:36
  • 7刘长江,李月丛.宣化辽墓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见: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宣化辽墓(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347-351.
  • 8Jiang H E, Li X, Zhao Y X, et al. A new insight into Cannabis sativa (Cannabaceae) utilization from 2500-year-old Yanghai Tombs, Xinjiang, China. J Ethnophar, 2006,108:414-422.
  • 9Jiang H E, Li X, Liu C J, et al. Fruits of Lithospermum officinale L. (Boraginaceae) used as an early plant decoration (2500 years BP) in Xinjiang, China. J Archaeol Sci, 2007, 2:167-170.
  • 10Lu H Y, Zhang J P, Liu K-B, et al.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in East Asia extended to 10,000 years ago.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 18:7367-7372.

二级参考文献263

共引文献612

同被引文献302

引证文献10

二级引证文献12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