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世界华文文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作用和价值——以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为例 被引量:7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关注世界华文文学显然能在汉语新文学/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整体背景上加强"世界华文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话。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中考察战后中国文学的转型,有着众多深化:一是世界华文文学强调的互为参照的学术视野和多重的、流动的文学史观照有利于二战后文学转型的深层次机制的把握,最终会超越单一地区"文学运动史"、"文学思想史"等层面而指向文本自身,从而凸显史的"文学"性;由生活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海外等不同"历史时空"的中国人/华人提供的"历史逻辑修正"所揭示的无法同化的原创性,在不同的文学价值观的冲突、递变中的代表性,在历史传承中对后来者有巨大引导力的影响性等,都反映出文本的经典性累积倾向;世界华文文学的存在以民族语言的根提醒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走出国族意识的局限,使其学术期待、努力更好回归文学自身。
作者 黄万华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0-167,共8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战后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文学转型研究"(项目号10BZW099)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1945年至1950年代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文学转型研究"(项目号08jA751024)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沃尔特.杰克逊.贝特,叶扬.哈佛的多元文学传统[J].上海文化,2010(6):38-42. 被引量:2
  • 2吉奥乔·阿甘本,王立秋.何为同时代?[J].上海文化,2010(4):4-10. 被引量:36
  • 3余光中.《迎七年之痒》[J].文星,1963.
  • 4白先勇.《二十世纪中叶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J].香港文学,2002,(208):98-98.
  • 5余光中.《古董店与委托行之间--谈谈中国现代诗的前途》,《余光中散文选集(一)》,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99页.
  • 6郑树森等.《香港新文学年表(1950--1969)·三人谈》,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17页.
  • 7纪亮.《伽达默尔》,《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18页.
  • 8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共引文献45

同被引文献378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