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破茧之美:重绘西方传教士的文学面孔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世纪20~7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文艺政治化的发展主潮,"激进"的政治功利倾向与无限的民族认同,无情地湮没了中国作家想象西方传教士的审美自由,这导致该时期作家对西方传教士的刻板化与非人化图解,以及文本反殖民主义话语的"过剩"生产。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书写则在一个自由多元的开放语境中,逐渐清除了独断论、工具论的文化逻辑,使西方传教士书写呈现出一种摧枯拉朽、别立新宗的破茧之美。尽管如此,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重绘仍留下了诸多有待超越的创作盲点。
出处 《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62-165,共4页 Forward Pos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21

  • 1程文超.共和国文学范式的嬗变——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叙事50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6):38-43. 被引量:19
  • 2思.西方哲学史下册[J].哲学动态,1985(12):50-50. 被引量:5
  • 3史铁生.我与地坛[J].上海文学,1991,0(1):37-44. 被引量:21
  • 4赫舍尔.《人是谁》[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47页.
  • 5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0页.
  • 6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3页.
  • 7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6页.
  • 8查尔斯·泰勒 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552页.
  • 9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 10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J].诗刊,1981,(3).

共引文献5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