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苏轼“以我观物”、“因物赋形”与中国诗学“活法”说论考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胡宿到吕本中,有关"活法"说的诸多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追述其学术脉络,我们可以发现:这中间,苏轼的一系列主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苏轼提出的"以我观物"、"因物赋形",倡导对同一事物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和观察,做到"一"与"多"、"恒"与"变"的统一。苏轼的"以我观物"与"因物赋形",实际上是同一个命题的两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对后世的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以上主张,正是中国诗学"活法"说的纲领性学说。苏氏实为"活法"说的完善者和集大成者。
作者 曾明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6-193,共8页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诗学‘活法’说论"(10XZW0013)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邓国军,曾明.诗学“活法”说不始于吕本中——兼论胡宿对西昆体的继承与突破[J].文学遗产,2009(5):44-52. 被引量:13
  • 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3《艺舟双楫》序[A] //艺林名著丛刊·艺舟双楫[M].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 4上海书店1989年重印《四部丛刊》初编第213册《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第14-15页.
  • 5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7月.
  • 6《苏轼诗集》卷十六《虔州八境图》八首后附录,见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第792页.
  • 7《伊川击壤集》,《四部丛刊》本.
  • 8《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页.
  • 9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见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一册第633页《全后汉文》卷29,中华书局1958年版.
  • 10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明诗话全编》第九册9441页.

二级参考文献4

共引文献12

同被引文献27

  • 1江裕斌.论苏轼的审美理想[J].文学评论,1987(4):124-131. 被引量:2
  • 2葛洪.西京杂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 3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M]∥四川大学中文系.苏轼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4.
  • 4杜甫.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5谢肇湖.五杂组[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236.
  • 6郑悻朱.苏轼“以赋为诗”研究[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8.
  • 7司马相如.司马相如集校注[M].金国永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 8王文诰.苏海识余[M]//续修四库全书(第1315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 9扬雄.扬雄集校注[M].张震泽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 10瞿祐.归田诗话[M]//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第3辑)[C].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明刊本,1921.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