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直致作为诗学术语,自其开始出现始,就存在一些歧义。后世在运用它进行诗学批评时,往往自其对立面进行言说,多使用"无"、"不"、"少"之类否定式句式,以之为直接、直露的表达方式、陈情方式、描写方式、叙事方式;认为它缺少委婉优柔之致,少味乏韵;不润色铺叙,不重文采;并最终在批评中脱略具体诗作,而提升为一种独特的诗歌风格、体式、类型。直致成为诗学重要范畴以后,一些批评家在运用它梳理诗史线索时,进行当代诗学批评时,往往将它与某一时代、流派的整体风格相联系,作为时代诗歌风尚的标志,且呈现出复古的诗学倾向。直致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中的客观存在,它与含蓄有对立的一面,但同时具有互补性。
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21,共10页
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J-10-0354)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B40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