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临床标体中钩端螺旋体及其L型的检测与鉴定 被引量:3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LEPTOSPIRA AND ITS L-FORMS IN PATIENTS WITH LEPTOSPIROSIS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目的 为探讨钩体 L 型在钩体病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及是否具有致病作用。方法 对患者血、 C S F 进行 M A T;对患者血、 C S F 及尿液进行钩体及其 L 型培养; 对培养出的钩体 L 型进行免疫酶染色、免疫荧光染色、 S D S- P A G E、 D I B A及电镜等方法鉴定。结果  M A T 阳性率为1917 % (60313) ; 钩体普通培养阳性率1188 % (41345) ; 钩体 L 型阳性率2493 % (86345) 。培养出的 L 型经上述方法鉴定为钩体 L 型。结论 钩体 L 型培养应与 M A T 及钩体普通培养同时进行,以防漏诊。 Aim To study whether leptospira L-forms persisted in patients with leptospirosis and how its pathogenicities were.MethodsThe blood and CSF were examined by MAT.The blood,CSF and urine were also cultivated leptospira and its L-forms.The leptospira L-forms were identified with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immunofluorescence,SDS-PAGE,DIBA and electron microscopy.ResultsThe positive rate of MAT was 19 17%.The isolation rats of leptospira and its L-forms were 11 88% and 24 93% respectively.The L-forms were identified as leptospira L-forms by the multiple manners.ConclusionThe culture of leptospia L-forms should be conducted along with MAT and culture of leptospira. \ \
出处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3-35,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基金 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L型 培养 钩端螺旋体病 Culture of leptospira L-forms\ Identification\ MA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 1林特夫,宋秀宇,唐素兰,汤郡,黄谷良,马登宏,张郁文.钩端螺旋体稳定 L 型的形态与超微结构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7,17(3):192-195. 被引量:11
  • 2汤郡,黄谷良,林特夫.钩端螺旋体L型的诱导及形态学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3,18(1):3-5. 被引量:10
  • 3鲍行豪 于恩庶 等.实验诊断.钩端螺旋体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53-248.
  • 4汤郡 黄谷良 等.钩端螺旋体L型培养基的初步研究[J].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2,12(6):4-4.
  • 5Faine S.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指南(世界卫生组织胶印出版物67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3-154.
  • 6宋秀宇 林特夫.免疫萤光和免疫酶染色技术鉴定钩端螺旋体L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3,14(11):52-52.
  • 7宋秀宇 林特夫 等.应用SDS-PAGE及斑点免疫结合试验测定钩端螺旋体L型[J].贵州医药,1999,19:269-269.
  • 8杨文映,李翠芝,王桂仙,马志明,李军安.钩体病人群自然感染免疫水平与病原阳性问题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7,13(1):69-69. 被引量:1
  • 9秦进才 蒲元 等.TR/Patoc I抗原玻凝试验的研制厂与推广应用.第三届全国三体学术会议论文集[M].-,1993.118.
  • 10于恩庶 于恩庶 等.流行病学.钩端螺旋体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92-152.

二级参考文献19

  • 1汤郡,黄谷良.钩端螺旋体L型致病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3,13(1):21-24. 被引量:10
  • 2林特夫,黄谷良,蒋玖,娄峥,张元和,张世馥,李明君,姚敏,唐素兰,朱景德,郭符则.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变异与其保菌越冬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5,7(6):27-30. 被引量:2
  • 3居弘,李明君,黄谷良,林特夫.鏈球菌L型的诱导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1989,14(4):222-225. 被引量:4
  • 4于恩庶,钩端螺旋体病学(第2版),1992年,311,320,110页
  • 5林特夫,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7年,17卷,3期,195页
  • 6马登宏,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4年,10卷,2-A期,8页
  • 7马登宏,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4年,6卷,2期,61页
  • 8宋秀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3年,14卷,特刊11期,5页
  • 9汤郡,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2年,12卷,6期,403页
  • 10黄谷良,细菌L型与疾病,1991年,66页

共引文献20

同被引文献13

  • 1汤郡,黄谷良.钩端螺旋体L型致病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3,13(1):21-24. 被引量:10
  • 2汤郡 黄谷良 等.钩端螺旋体L型培养基的初步研究[J].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2,12(6):4-4.
  • 3宋秀宇 林特夫 等.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技术鉴定钩端螺旋体L型[J].中华流行病杂志,1993,14(11):52-53.
  • 4宋秀宇 林特夫 等.应用SDS-PAGE及斑点免疫结合试验测定钩体L型[J].贵州医药(中国细菌专辑),1995,19:269-271.
  • 5范钦 曹东林.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钩端螺旋体[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5(19):98-102.
  • 6黄正南.医用多因素分析及计算机程序:第2版[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00~117.
  • 7于恩庶 魏承毓.新发现和再肆虐传染病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M):第1版[M].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213~220.
  • 8三味工作室.世界优秀统计软件SPSS V10.0 for Windows实用基础教程(M)[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303~320.
  • 9林特夫,张世馥,马登宏,黄谷良,唐素兰,汤郡,姚敏.钩端螺旋体L型稳定株致病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7,13(5):10-13. 被引量:7
  • 10林特夫,宋秀宇,唐素兰,汤郡,黄谷良,马登宏,张郁文.钩端螺旋体稳定 L 型的形态与超微结构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7,17(3):192-195.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