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肇论》的“空观”构建系统试析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僧肇的《不真空论》是把印度佛学的般若"空观"与中国文化成功结合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僧肇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下,用三个不断向上叠加的逻辑层次来呈现他的般若"空观"的真实义,并把他的圣人观落实于明"空"的三个层次中。僧肇的"空观"论述,克服了"六家七宗"时代对"空"论述的偏颇,为中国佛学正确地接收大乘佛教思想打下了基础。
作者
杨洋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出处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年第6期135-140,共6页
Study and Practice
关键词
僧肇
《不真空论》
般若空观
圣人观
分类号
B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4
1
张春波校释.《肇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3、79、33、33、49、49-53、53-55、57-58、58、39、40、41-42页.
2
杨俊诚.《般若与玄学》,台湾,佛光出版社,2001年,第289页.
3
万金川.《中观思想讲录》,台湾,香光书乡出版社,1998年,第294页.
4
蒋玉智.
析僧肇对佛学“空”观的论证——附:《不真空论》今译[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66-72.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7
1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09页.
2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45页.
3
[日]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第30卷,第33,1页.
4
[日]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第50卷,第365页.
5
[日]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第42卷,第29页.
6
[日]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第38卷,第332,333页.
7
张立文主缟.《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3-224页.
共引文献
2
1
吴汝恩.
试析僧肇“不真空论”[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7):73-74.
被引量:1
2
施亦丹.
佛教的“空”及其对人生的影响[J]
.决策与信息,2016(9):87-88.
同被引文献
11
1
朱新林.
僧肇“不真空”思想述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S1):40-42.
被引量:1
2
任继愈.
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J]
.学术月刊,1963,7(3):38-43.
被引量:1
3
僧肇.不真空论[M]∥石峻.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145.
4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64-365.
5
黄锦鋐.肇论[M].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0.
6
洪修平.肇论[M].高雄:佛光出版社,l996.
7
梶山雄一,等.般若思想[M],许洋,等译.台北:法尔出版社,1997.
8
涂艳秋.鸠摩罗什思想在中国[M].台北:里仁书局,2006.
9
袁家跃.僧肇的"中道"观辨析-读《肇论·不真空论》[J].学术界,1992(4).
10
蒋玉智.
析僧肇对佛学“空”观的论证——附:《不真空论》今译[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66-72.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
1
杨洋.
僧肇大乘佛教立场下的“圣人观”[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5):38-42.
被引量:1
2
吴汝恩.
试析僧肇“不真空论”[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7):73-7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施亦丹.
佛教的“空”及其对人生的影响[J]
.决策与信息,2016(9):87-88.
2
沈满琳.
比较宗教视野中的儒家圣人译名问题[J]
.国际汉学,2016(2):52-57.
1
白晓军.
禅宗心性论对中国画的影响[J]
.文艺争鸣,2007(8):164-166.
被引量:1
2
夏冬冬.
试析《不真空论》中的“名实无当”思想[J]
.五台山研究,2016(2):32-36.
3
孙金波.
析僧肇之解空[J]
.江汉论坛,2008(8):72-74.
4
刘治立.
试论魏晋时期的般若学[J]
.陇东学院学报,1995,13(4):28-33.
5
朱新林.
僧肇“不真空”思想述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S1):40-42.
被引量:1
6
范新可.
浅析《不真空论》[J]
.华夏文化,2010(1):56-57.
7
张云江.
唐君毅论《不真空论》与玄学“有无”之会通义[J]
.社会科学研究,2012(4):123-126.
8
张彤磊.
论《不真空论》的“真”与“不真”[J]
.安康学院学报,2015,27(4):16-20.
9
崔玉霞.
论僧肇的《不真空论》[J]
.山西青年,2016,0(14):94-94.
10
蒋玉智.
析僧肇对佛学“空”观的论证——附:《不真空论》今译[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66-72.
被引量:3
学习与实践
2011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