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22-27,共6页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同被引文献9
-
1黄仁山.台湾债券市场评介[J].国际金融研究,1995(2):47-49. 被引量:1
-
2张育军.关于我国国债市场发展方向的战略思考[J].证券市场报,2003(8).
-
3.[EB/OL].台湾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www.tse.comtw/,.
-
4.[EB/OL].台北市证券投资信托暨商业同业公会网站:http://www.tof.comtw/do/taipei.htm,.
-
5孟丽.关于振兴财政的对策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7,13(4):30-32. 被引量:3
-
6刘溶沧,夏杰长.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J].经济研究,1998(4):13-20. 被引量:64
-
7王仲明,张军.我国当前的国债规模[J].价格月刊,1999(11):10-13. 被引量:3
-
8钱津.我国财政信用的风险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0(6):10-14. 被引量:3
-
9安秀梅,于吉海.中国国债市场: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经济,1999(5):45-4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5
-
1李青.刍议我国内债规模问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0,14(3):69-71.
-
2吴成颂.台湾地区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5):133-136.
-
3孟丽,李冰.试析扩大国债规模的可行性[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13(3):40-42.
-
4张淑琴.人才与企业的生存发展[J].经济与管理,2000,14(3):30-30. 被引量:6
-
5孟丽.对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理性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0,14(3):31-3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7
-
1温振丽.国有企业人才保全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5(7):85-87.
-
2张秋云,金彦龙.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J].企业经济,2005,24(12):140-141. 被引量:1
-
3曾献功,夏红霞,马丽,吕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14(4):58-60. 被引量:5
-
4李宛莹,黄波.企业的人才留用策略[J].经济师,2002(12):244-245. 被引量:1
-
5孟丽,姚畅燕.建立地方公债制度 推进西部经济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16(4):28-31.
-
6赵彩虹,周尔逊,李敬国.对入世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电力,2004,26(1):6-8. 被引量:2
-
7刘伟.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的原因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3):76-78. 被引量:1
-
1朱光丽.国库现金管理之中外比较研究[J].金融会计,2009(2):66-70.
-
2李转运,李拥,李军.抵押担保贷款:中外比较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1(4):25-29. 被引量:4
-
3王树文,高航.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中外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01Z):154-154. 被引量:2
-
4郑立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中外比较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5):98-101. 被引量:16
-
5赵成军.中外支付系统建设实践比较及借鉴[J].天津经济,2016,0(4):46-50. 被引量:1
-
6吴芃,吴应宇,姚冬蕾,仲伟俊.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中外比较研究——基于公开财务报告的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09,28(12):18-24. 被引量:1
-
7陈德棉,鲍长生.风险投资的风险防范机制的中外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5(12):127-129. 被引量:2
-
8邬松卿.保险代理人监管的中外比较研究[J].理论月刊,2006(6):156-158. 被引量:2
-
9温珂.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外比较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3):9-11. 被引量:7
-
10霍军.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划分的中外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8):59-78.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