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死刑案件中的刑事和解探析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程序运行过程中,被害人和加害人(即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达成谅解以后,促使国家专门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或者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以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各地司法部门都争相践行刑事和解制度,将其较广泛的应用于轻微的刑事案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作者
张利青
机构地区
山西省吕梁学院
出处
《法律适用》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9-92,共4页
Journal of Law Application
关键词
刑事和解制度
死刑案件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刑事诉讼程序
案件处理方式
国家专门机关
犯罪嫌疑人
运行过程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5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399
同被引文献
10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12
1
孙万怀.
死刑案件可以并需要和解吗?[J]
.中国法学,2010(1):180-191.
被引量:39
2
杜文俊,任志中.
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以恢复性司法模式为借鉴[J]
.社会科学,2005(12):72-76.
被引量:33
3
孙志辉.《刑事和解制度探究》,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版,第14页.
4
徐莉.《刑事和解与死刑的适用》,贵州大学2008年版,第13页.
5
金雅蓉,厉蒨雯.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制度构建[J]
.犯罪研究,2006(6):54-58.
被引量:6
6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7
陈罗兰.
死刑案刑事和解弊端及限制使用[J]
.东方法学,2009(3):68-73.
被引量:8
8
马静华,陈斌.
刑事契约一体化: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发展趋势[J]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4):13-17.
被引量:51
9
于志刚.
论刑事和解视野中的犯罪客体价值——对误入歧途的刑事和解制度的批判[J]
.现代法学,2009,31(1):95-112.
被引量:70
10
周光权.
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5):138-142.
被引量:68
二级参考文献
95
1
杨兴培.
犯罪构成的反思与重构(上)[J]
.政法论坛,1999,17(1):47-54.
被引量:35
2
陈兴良.
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从被害与加害的关系切入[J]
.当代法学,2004,18(2):118-126.
被引量:91
3
周光权.
刑法修改的规模定位与制度设计[J]
.法学,1997(1):17-21.
被引量:5
4
陈瑞华.
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与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之比较(上)[J]
.政法论坛,1995,13(3):22-27.
被引量:80
5
赵晓秋.
国家救助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专访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刑事法律援助部副主任李宝岳[J]
.法律与生活,2007,0(4):20-20.
被引量:2
6
汤火箭.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与论证[J]
.人民检察,2004(10):9-13.
被引量:33
7
刘志成,熊明.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解不诉探讨[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1):85-90.
被引量:23
8
约阿希姆.赫尔曼,王世洲.
德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协商[J]
.环球法律评论,2001,23(4):411-422.
被引量:54
9
杜文俊,任志中.
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以恢复性司法模式为借鉴[J]
.社会科学,2005(12):72-76.
被引量:33
10
叶传星.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法理念转换[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12(1):135-145.
被引量:27
共引文献
399
1
邹子铭.
死缓人格构造之提出——关于死刑缓期执行的适用标准新探[J]
.湘江青年法学,2022(1):119-136.
2
尹振国.
论赔偿在命案量刑中的作用[J]
.刑法论丛,2021(3):168-190.
3
汤道刚.
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刑事当事人与相关利益人的关系平衡——倡导以人为本的刑事和解文化[J]
.北京社会科学,2006(S1):108-112.
被引量:2
4
肖晚祥,张果.
刑事和解的困境与出路[J]
.法律适用,2010(4):7-10.
被引量:4
5
唐震.
案件中刑事和解适用的价值冲突[J]
.法律适用,2010(4):16-20.
被引量:2
6
沈玉忠.
犯罪分层理论的展开:梳理、价值与架构[J]
.鄂州大学学报,2009,16(6):16-20.
被引量:9
7
刘玉安,刘建军.
死刑适用标准探析以实体法为视角[J]
.法律适用,2010(11):55-59.
8
夏天.
刑事和解中的利益权衡[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35-137.
9
迟菲,崔家生.
刑事和解中被害人诉讼权利辨析[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97-99.
10
张明磊,王华.
刑事和解制度探析[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8,24(3):71-75.
同被引文献
10
1
陈京春.
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6):110-115.
被引量:4
2
陈罗兰.
重罪案件刑事和解适用范围研究[J]
.法律适用,2010(6):44-47.
被引量:10
3
游伟,唐震,余剑,李长坤.
死刑案刑事和解之感性与理性[J]
.东方法学,2009(3):51-67.
被引量:19
4
陈光中,葛琳.
刑事和解初探[J]
.中国法学,2006(5):3-14.
被引量:451
5
陈瑞华.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
.中国法学,2006(5):15-30.
被引量:450
6
于志刚.
论刑事和解视野中的犯罪客体价值——对误入歧途的刑事和解制度的批判[J]
.现代法学,2009,31(1):95-112.
被引量:70
7
孙万怀.
死刑案件可以并需要和解吗?[J]
.中国法学,2010(1):180-191.
被引量:39
8
梁根林.
死刑案件被刑事和解的十大证伪[J]
.法学,2010(4):3-21.
被引量:60
9
马松建.
试论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适用的正当性[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1):58-61.
被引量:4
10
梅传强,周建达.
刑事和解能否承受死刑司法控制之重?——基于案件社会学的分析[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18(2):64-77.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2
1
马松建.
论刑事和解在死刑案件中的限制适用[J]
.中州学刊,2016(9):48-52.
被引量:3
2
王丹,张华.
网络雇凶杀人犯罪中行为人地位作用的认定——沈骏、W等六名被告人故意杀人案[J]
.法律适用,2020(12):24-34.
二级引证文献
3
1
纪福和.
动态视阈下的公诉案件刑事和解范围新探——以故意犯罪为切入点[J]
.济宁学院学报,2019,40(1):84-90.
被引量:3
2
范超文,龚志军.
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制度探析[J]
.长治学院学报,2022,39(6):38-43.
3
江山河,张健.
恢复性司法:国外起源与发展、主要操作模式及中国实践[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24(1):96-114.
1
张宇冰.
对刑事和解司法适用的若干思考[J]
.中国检察官,2008(6):20-22.
2
朱瑞欣,卢淑娟.
当前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青海检察,2013(6):21-24.
3
田涛.
论刑事和解制度[J]
.知识经济,2015(9):33-33.
4
孙多丽.
对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J]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5,0(3):15-15.
5
古霁萱.
“三报告四机制”破解基层反腐难点[J]
.海峡通讯,2016,0(3):31-31.
6
龚晓峰.
刑事和解在公诉环节的应用——以广东省增城市检察院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33):148-149.
7
龚晓东.
先到先得还是机会均等:共同犯罪中的刑事和解[J]
.中国检察官,2009(1):15-16.
被引量:5
8
高伟国.
论轻伤害案件处理方式[J]
.今日中国论坛,2006(10):88-89.
被引量:1
9
姚远.
论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J]
.魅力中国,2010(27):251-251.
10
时恒支,时方.
刑事和解与刑法基本原则的冲突分析及制度构建[J]
.法律适用,2012(2):56-59.
被引量:9
法律适用
2011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