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浅议《荀子·正名》体现的语言观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苟子(公元前325—236年),在他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语言中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也发生大的变革,就名的产生、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先秦诸子百家纷纷各抒己见,提出了多种看法。《苟子·正名》“旺是因此而作,他阐述了“名”的来源,名与物的关系,以及守名的目的。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名学理论,提出制名,意在将儒家固有的礼制传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体现一种思想多元化、开放式的格局。
作者 冯碧瑛
出处 《科技信息》 2011年第18期I0155-I0155,共1页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王先谦撰沈啸环,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版,1988年印.
  • 2刘绪湖.荀子--我国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2):57-59. 被引量:1
  •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 4郭沫若.《十批判书·苟子的批判》.《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3页.

共引文献2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