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精神秩序的整一化与革命历史主体的诞生——论革命文学对革命信仰的书写与强化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革命文学试图将革命信仰深植广布在个体之灵魂深处,以此达成再造历史主体的宏伟目标。一方面,革命文学通过对"转换"模式的反复书写,借助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这一宗教形式来凸显革命信仰拯救灵魂的神奇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对革命仪式的精心描摹或仪式化场景的刻意营构,为获得了革命信仰进而成长为革命英雄的个体提供神圣性的确认,展现出在集体暴力作用下个体社会地位的"逆转"。在庆典仪式营造的"狂欢"中,革命信仰得以广泛渗透于处在狂热状态下的个体灵魂内部。革命文学对"革命信仰"的书写、强化与推广,其用意在于借助文学叙事与审美的力量,缝合文学想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并通过文学想象来改变个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重塑个体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实现精神秩序的整一化,从而干预社会实践,实现再造社会现实与革命历史主体的宏大目标。当革命信仰成为主宰个体一切行为的精神力量,成为个体意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个体固然由此摆脱了精神上的无政府状态,具有了高尚、伟大等神性特质,但同时也交付出了精神的自主,从身体到精神都皈依于"革命"。值得注意的是,革命成为个体心灵深处坚不可摧的"信仰",固然有助于革命目标的实现;但当社会历史层面的"革命"结束了,个体精神中的"革命"冲动却与其言谈举止、思维方式融为一体、难舍难分,甚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要清除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正是历史带给现代中国革命的深层悖论。
作者 李跃力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9-153,共15页 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y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0047160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洪灵菲.《大海》(下部)[J].拓荒者,1930,.
  • 2[苏].巴赫金.《拉伯雷研究》,《巴赫金全集》第六卷,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12页.
  • 3[美]维克多·特纳、伊迪丝·特纳:.《宗教庆典仪式》,维克多·特纳编:《庆典》,方水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56页.
  • 4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原载《中央日报》(汉口)副刊第七号,1927年3月28日.
  • 5丁玲.《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J].小说月报,1930,.
  • 6A.R.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禁忌》,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卷.金泽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1i0-112页.
  • 7胡也频.《到莫斯科去》,《胡也频选集》,北京:开明书店,1951年,第61-62页.
  • 8史铁儿(瞿秋白).《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J].文学半月刊,1932,.
  • 9起应(周扬).《关于文学大众化》[J].北斗,1932,.
  • 10易嘉(瞿秋白).《革命的浪漫浠克-(地泉)序》,华汉:《地泉》,上海:湖风书局,1932年,“序文”第6-7页.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