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境遇与使命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之一,佛教文化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构建产生了广泛、深刻、持久和决定性的作用。要使佛教文化在新的境遇下因应时代的挑战,承继传统,焕发生机,更加有力地参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营造.
作者
叶青春
机构地区
福建莆田学院社会科学基础部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25,共6页
The Voice of Dharma
关键词
佛教文化
当代中国
境遇
中国传统文化
精神世界
道德生活
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0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67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7
1
刘成有.
现代性视野中的人间佛教[J]
.中国宗教,2009(11):27-31.
被引量:1
2
叶青春.
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内在机制——从当代中国的视域审视[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5):42-47.
被引量:8
3
叶青春.
超越血缘亲情 建立道德感情——对传统道德感情的反思[J]
.甘肃社会科学,2005(3):194-196.
被引量:4
4
石义华.
佛学与后现代思想的比较会通[J]
.五台山研究,2005(1):3-8.
被引量:1
5
金耀基,周宪.
全球化与现代化[J]
.社会学研究,2003(6):94-102.
被引量:23
6
杜维明,雷洪德,张珉.
超越启蒙心态[J]
.哲学译丛,2001(2):48-54.
被引量:32
7
胡国亨.
迈向德智合一的社会——对五四的反思[J]
.科学.经济.社会,1999,17(4):3-11.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20
1
王彩云.
对解构的一种读解[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5):35-39.
被引量:3
2
衣俊卿.
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
.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
被引量:289
3
姜奇平.
软实力的后现代意义:认同的力量[J]
.信息空间,2004(8):44-51.
被引量:22
4
李文.
重新评价东亚儒教文化的历史作用[J]
.世界宗教研究,2002(2):24-30.
被引量:2
5
叶青春.
超越血缘亲情 建立道德感情——对传统道德感情的反思[J]
.甘肃社会科学,2005(3):194-196.
被引量:4
6
张世英.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1):43-48.
被引量:143
7
[美]罗伯特·F·莫菲.文化和社会人类学[M].吴玖.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1988.12.
8
陈美寿.文化贸易:机遇与挑战[N].深圳商报,2009-5-16(7).
9
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 of Modenity[M].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63.
10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M].长沙:岳麓书社,1997.101.
共引文献
67
1
宋健,张晓倩.
从人口转变到家庭转变:一种理论分析思路[J]
.探索与争鸣,2021(1):129-136.
被引量:17
2
张学广.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演进与生存危机[J]
.社会科学,2007(1):156-161.
被引量:9
3
刘昕岚.
“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J]
.中国文化研究,2004(4):10-19.
被引量:10
4
郭景萍.
情感人文主义——另一种启蒙精神[J]
.社科纵横,2005,20(2):146-149.
5
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
.体育科学,2004,24(11):54-61.
被引量:232
6
许斗斗.
西方启蒙社会的价值危机与批判——析霍克海默对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的价值批判[J]
.广东社会科学,2004(6):33-39.
7
张学广.
生态世界观与可持续发展[J]
.唐都学刊,2004,20(6):90-94.
被引量:1
8
王关锁.
“以人为本”构建中国现代图书馆制度[J]
.图书与情报,2004(6):83-85.
被引量:12
9
陈业新.
近些年来关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述评——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2):74-80.
被引量:13
10
钟一彪.
青年学生思想教育:方法与原则——一种基于社会工作介入视角的教育方法[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9(2):24-26.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9
1
王雷泉.
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J]
.法音,2001(10):7-15.
被引量:5
2
钟宇平,陆根书,魏小莉.
高中生的现代性水平及其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影响[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4):38-49.
被引量:3
3
班班多杰,周拉.
简论上师善知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J]
.法音,2007(2):31-32.
被引量:1
4
刘旭东.
“现代性”教育学的批判与反思[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4):39-43.
被引量:21
5
邓子美.
20世纪中国佛教教育事业之回顾[J]
.佛教文化,1999,0(6):8-22.
被引量:3
6
叶青春.
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内在机制——从当代中国的视域审视[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5):42-47.
被引量:8
7
王建光.
中国佛教的“现代性”及其当代走向[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120-127.
被引量:2
8
王水根.
抱本守一,解构理念——后现代精神下的中国佛教教育思考[J]
.宗教学研究,2010(3):183-188.
被引量:1
9
赖永海.
近现代“人生佛教”与儒家的“人本”哲学[J]
.江苏社会科学,2000(3):21-25.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1
1
叶青春.
当代中国佛教教育的现代性视角[J]
.法音,2014(8):38-4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程洪猛.
近十年我国宗教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述评[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6):97-113.
1
陈寒鸣.
“有秦一代是无思想的时代”吗?——从政治文化角度审察并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J]
.历史教学,2002(3):11-16.
2
黄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性[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5,0(4):260-260.
3
张述冠.
跳出盛极而衰的怪圈[J]
.21世纪商业评论,2009(10):94-94.
4
薪火相传 共创和谐——道教焕发生机六十年[J]
.中国道教,2009(5):6-7.
被引量:1
5
肖永明.
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几点思考[J]
.华夏文化,2008(3):17-18.
被引量:3
6
王常青.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路径[J]
.岭南学刊,2016(3):124-128.
被引量:1
7
万宏强.
为仁之方:忠恕之道的再思考[J]
.唐都学刊,2016,32(4):41-45.
8
阮荣华.
中国古代市民的宗教信仰[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9(4):37-40.
9
胡海波.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生命精神[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9-14.
被引量:22
10
解光宇.
儒学主要精神及其价值[J]
.教育文化论坛,2016,8(1):1-9.
被引量:1
法音
2011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