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解读中国高储蓄率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高储蓄率现象源于积累的社会结构失衡,居民、企业、政府三方面的利益报酬机制不再能维系有效的积累结构,从而成为再生产有序发展的桎梏。我们必须历史地观察各部分储蓄中期、长期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从中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
张向荣
机构地区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出处
《档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1,共4页
ARCHIVES
关键词
高储蓄
居民
企业
政府
积累的社会结构
分类号
F832.22 [经济管理—金融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4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79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9
1
中国经济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2007.
2
Andrew Glyn. Capitalism Unleashed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89.
3
两岸三地,富人理财首选储蓄[N].香港:文汇报,2009-04-17.
4
王弟海,龚六堂.
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
.金融研究,2007(12A):1-16.
被引量:80
5
樊纲.中国财税改革要关注“高储蓄率”现象[DB/OL].和讯新闻,2008-12-07.
6
“高储蓄率部分源于企业和政府[N].中国财经报.2007-09-04.
7
Samuel Bowles, Richard Edwards, Frank Roosevelt: Understanding Capitalism[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58-160.
8
郎成平.“绑架政府高盛才是金融海啸背后操纵人”[DB/OL].凤凰财经评论,2009.http://finance.ifeng.com/news/opinion/jjsp/20090323/ 468849.shtml.
9
陆铭.是什么在妨碍民企发展.新沪商,2009,:10-11.
二级参考文献
34
1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
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
.经济研究,2001,36(11):35-44.
被引量:513
2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
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
.人口研究,2004,28(5):2-11.
被引量:454
3
施建淮,朱海婷.
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9—2003[J]
.经济研究,2004,39(10):66-74.
被引量:192
4
彭文平.
利率管制、储蓄动员与经济增长——对东亚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储蓄率的一种解释[J]
.世界经济文汇,2005(1):61-70.
被引量:7
5
李扬,殷剑峰.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2005,40(2):4-15.
被引量:238
6
杜海韬,邓翔.
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状态下的预防性储蓄研究——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特征分析[J]
.经济学(季刊),2005,4(2):297-316.
被引量:82
7
何新华,曹永福.
从资金流量表看中国的高储蓄率[J]
.国际经济评论,2005(6):58-61.
被引量:45
8
任若恩,覃筱.
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J]
.经济研究,2006,41(3):67-81.
被引量:76
9
李扬,殷剑峰.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
.经济研究,2007,42(6):14-26.
被引量:365
10
徐滇庆,高娜和章倩文.《徐滇庆:各国储蓄率相差悬殊中国高企持续多久》,网页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xueren/20050602/18211650887.shtml.
共引文献
79
1
徐璐,王振兴,林昕.
中国储蓄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
.金融发展评论,2019(10):23-37.
被引量:1
2
韩其恒,李俊青.
金融深化对个体行为及其福利的影响分析[J]
.财经研究,2010,36(6):14-25.
被引量:4
3
唐闰兰.
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与个人存款余额总量关系研究[J]
.经济视野,2013(21).
4
李艳萍.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视角,2013,32(8):49-51.
被引量:1
5
李俭富.
经济增长、人口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研究[J]
.统计教育,2008(12):25-28.
被引量:7
6
杨一博.
中美储蓄率特征及其影响研究[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0(3):283-287.
被引量:2
7
雷明全.
从TNT模型看提高我国GDP消费率的新举措[J]
.甘肃社会科学,2009(6):115-117.
被引量:1
8
唐红涛,柳思维.
1987-2004年各国消费函数面板分析及经验启示[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1):54-60.
被引量:1
9
王弟海.
解读我国的高储蓄——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及其对未来经济的影响[J]
.世界经济情况,2009(12):9-12.
被引量:4
10
张奎,金江,王红霞,胡迎春.
消费信贷对消费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2010,29(2):103-106.
被引量:23
同被引文献
18
1
财政部国际司课题组.
企业储蓄率偏高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
.中国财政,2009(8):59-60.
被引量:7
2
徐诺金.
怎样看待我国的高储蓄率[J]
.南方金融,2009(6):37-40.
被引量:10
3
王赢,魏艳涛.
对储蓄率调节的再思考[J]
.现代商业,2009(18):22-22.
被引量:4
4
陈晖.
中美两国储蓄率比较研究[J]
.中国城市经济,2009(7):76-81.
被引量:2
5
邓鑫.
高储蓄率问题研究综述[J]
.西部金融,2009(11):29-30.
被引量:1
6
王弟海.
解读我国的高储蓄——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及其对未来经济的影响[J]
.世界经济情况,2009(12):9-12.
被引量:4
7
柳文.
合理降低高储蓄率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J]
.决策与信息,2010(4):13-17.
被引量:4
8
王毅,石春华.
中美储蓄率比较:从核算口径到经济含义[J]
.金融研究,2010(1):12-30.
被引量:17
9
王满仓.
中国高储蓄率原因及其合理性诠释[J]
.西部论丛,2010(9):26-28.
被引量:4
10
朱超,周晔.
储蓄率、经常项目顺差与人口结构变迁[J]
.财经研究,2011,37(1):4-15.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
3
1
张宏亮,王媛.
中国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西部金融,2012(6):49-52.
被引量:2
2
魏勇强.
中美储蓄率比较研究——兼评我国总储蓄率偏高之说[J]
.经济体制改革,2012(5):123-127.
被引量:2
3
袁复强.
从部门储蓄变化看我国高储蓄率[J]
.中国商论,2013,0(8X):112-11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5
1
陈牧融,张晓曦.
中国企业储蓄率变动原因探析——基于2000—2013年资金流量表[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5):420-427.
2
逯宇铎,李方舟.
中美财政赤字对经常项目影响的比较研究[J]
.科技与管理,2016,18(6):39-47.
被引量:2
3
高慧颖,周潮,段炜悦.
中美金融压力比较与溢出效应——基于国际资金循环视角的研究[J]
.上海金融,2022(9):10-21.
被引量:1
4
赵刘杰,马众.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对居民高储蓄率的研究[J]
.时代金融,2016(6):139-140.
被引量:2
5
施卫兵.
中国居民储蓄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时代金融,2016(21):361-362.
被引量:2
1
大卫.科茨.
目前金融和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体制危机[J]
.当代经济研究,2009(8):13-20.
被引量:23
2
杨小勇,甘梅霞.
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率下行的异质性、原因及对策——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方法[J]
.教学与研究,2017(1):55-65.
被引量:2
3
塞缪尔.罗森伯格,童珊.
当代积累的社会结构中的劳工问题[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67-75.
被引量:3
4
崔晓燕.
风险投资基金运作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J]
.特区经济,2007(8):69-70.
5
张合金,李力.
矫正我国畸型积累结构的思考[J]
.财政研究,1997,13(6):20-23.
6
王旭琰.
新自由主义全球资本积累结构与美国金融危机[J]
.海派经济学,2009,7(1):106-116.
被引量:2
7
托马斯.帕利,蔡万焕.
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作为危机的一种解释的局限性[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1(3):134-146.
被引量:6
8
郑娟.
我国基金管理人的报酬机制设计问题[J]
.现代管理科学,2002(12):52-53.
被引量:3
9
刘传葵,高春涛.
我国投资基金治理结构及其改善[J]
.上海投资,2001(12):34-38.
被引量:1
10
王剑华.
我国风险投资家报酬机制设计研究[J]
.科技和产业,2009,9(9):93-95.
被引量:1
档案
201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