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语兼式的构式传承新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兼语式多半是从结构描写和语义分析的角度来解释的,解释者意见常常相左,且缺乏对其形成理据的探讨。因此,在回顾兼语式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试图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解释汉语兼语式的形成机制,认为兼语式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构式,它是通过传承上位动宾构式和主谓构式的相关语法、语义信息而形成的下位构式。
作者
崔冰洁
机构地区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出处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7期101-104,共4页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关键词
兼语式
构式语法
多重传承
分类号
H043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126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史存直.
从对外汉语教学观点看所谓汉语的“连锁复句”[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1):4-9.
被引量:3
2
项开喜.
汉语的双施力结构式[J]
.语言研究,2002,22(2):70-77.
被引量:35
3
游汝杰.
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J]
.汉语学习,2002(6):1-6.
被引量:48
4
吴延枚.
关于复杂谓语的几个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2):70-83.
被引量:5
5
陈建民.
论兼语式和一些有关句子分析法的问题[J]
.中国语文,1960(3):101-106.
被引量:15
6
张静.
“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10(4):71-80.
被引量:38
7
龚千炎.
动结式复合动词及其构成的动词谓语句式[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2(3):94-102.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沈家煊.
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2):1-7.
被引量:75
2
吕冀平.
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J]
.学习与探索,1979(4):80-94.
被引量:14
3
张静.
“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10(4):71-80.
被引量:38
4
张国宪.
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77-87.
被引量:26
5
邓守信,廖秋忠.
汉语使成式的语义[J]
.当代语言学,1991(3):29-35.
被引量:19
6
江蓝生2000 .汉语使役与被动兼用探源,《近代汉语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
7
吕叔湘.《语法学习》[M].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
8
史有为.施事的分化与理解[J].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学报,1991,.
9
杨成凯1981.《说“兼语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0
张伯江1999.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务印书馆.
共引文献
126
1
张翠英,李福印.
现代汉语“兼语式”的事件融合研究[J]
.语言学研究,2022(1):118-129.
2
徐萌敏,李福印.
汉语使能致使情景表征的语义类型实证研究[J]
.语言学研究,2019(2):91-105.
3
陈丹丹.
清代汉语的连动式[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2(1):103-114.
4
张新华.
论兼语式系统及其语义机制[J]
.语言研究集刊,2020(2):34-51.
被引量:1
5
杨西彬.
“动词相连”还是“动作相承”——从现代汉语教材中连动句的范围说起[J]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2020(1):112-128.
被引量:1
6
罗庆铭.
《兼语短语和兼语句》编写述要[J]
.对外汉语研究,2021(1):107-121.
7
胡邦岳.
“反转使役句”句法、语义、语用及其互动[J]
.语言学论丛,2020(2):195-216.
被引量:1
8
刘云.
北京话多功能标记“让”的历时演变[J]
.语言学论丛,2018,0(2):166-190.
被引量:1
9
赵世芳.
言语使令类兼语句小类研究[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40-41.
10
邓渝.
兼语句研究[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2(2):50-52.
被引量:6
1
曹毅芳.
网络新构式“X就是任性”认知机制研究[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16(1):143-145.
2
廖曦怡.
“直接引语+的+名词”构式的认知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5):23-24.
3
张琰.
隐喻能力与构式传承[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85-187.
4
马怀忠.
“There Is No V-ing构式”的CMC研究[J]
.海外英语,2012(3X):256-259.
被引量:1
5
韦诗婷.
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V他个X”构式的形成探究[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5(10):57-59.
6
穆慧春,庞卓.
浅谈某些汉语兼语式的俄语翻译问题[J]
.才智,2010,0(13):163-163.
7
吴普云.
“门”族新词形成理据的非范畴化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7):63-66.
8
刘玉梅.
语式形成的多重压传机制——认知构式语法系列研究之十一[J]
.中国外语,2013,10(4):35-44.
被引量:14
9
兰静.
浅谈词义的理据性[J]
.宜宾学院学报,2002,2(1):80-81.
被引量:1
10
王琳,郑剑平.
对《金瓶梅》中“怪+人物词语”结构的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4):87-90.
外国语文
2011年 第B0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