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34-35,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15
-
1庄宇,杨新娟,孙万佛.环境经济效率的R型因子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3):66-68. 被引量:10
-
2王永康,叶先宝.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与分析:1952-2005年[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4):4-7. 被引量:15
-
3洪端芳.福建省林地征占用现状、趋势及利用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07,21(3):12-14. 被引量:3
-
4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26.
-
5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2013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VCwX:rostats.fj.gov.cn/xxgk/tjgb/201402/t20140224-36808.htm,2014-2-24.
-
6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2012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fujian.gov.cn/zwgk/tjxx/tjgb/201302/t20130225-568759.htm,2013-2-25.
-
7Charles W Cobb, Paul H Douglas. A theory of production [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28, 18 (1) : 139 - 165.
-
8国家林业局资源司.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2004-2008)[EB/OL].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65/content-326341.html.2010-1-28.
-
9林寿富,赵定涛.面向环境友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基于中部县域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0,36(6):47-53. 被引量:3
-
10张成,朱乾龙,同申.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研究,2011,28(1):59-67. 被引量:78
-
1侯元琨.建立劳动用工代理制度 推进再就业工程[J].化工管理,1998(6):9-11.
-
2赵廷俊.对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26(1):25-26. 被引量:1
-
3曾凡华.隐形就业新论[J].当代经济研究,1996(5):46-50. 被引量:2
-
4魏杰.向市场要岗位[J].政策瞭望,2003,0(1):23-23.
-
5刘超.西部大开发下双重劳动关系的界定[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5):64-64.
-
6徐福平.就业难催生隐形就业[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1(5):48-49.
-
7曾繁华.隐形就业初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994,0(1):42-45.
-
8李婷.浅析《劳动合同法》下双重劳动关系的界定[J].理论月刊,2011(3):100-102. 被引量:8
-
9马林阁.隐形就业的混合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2011(31):151-152.
-
10曾繁华.国际隐形就业比较与评价[J].财贸经济,1996,17(8):3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