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后稷之弃与弃逐文化的母题构成 被引量:7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弃子,被命名为"弃"的后稷在弃逐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生民》篇提供的"履帝武敏"之有感而孕、"先生如达"之初生形状等关键细节,当作后稷被弃之基本原因。而在后稷之三弃三收故事中,则存在着一种颇有意味的规律:即抛弃与保护并行,抛弃之地越远恶,所受保护越充分。由此呈现出两个要旨,即磨难和考验的必然性,借助磨难而显示的生命的神异性。同时,在抛弃行为的施动者、受动者、救助者三方外,还隐藏着一个具有更大法力的上帝的身影,后稷的被弃和获救,都与上帝有着隐然而紧密的关联,某种意义上,后稷就是上帝的一件作品,由此见出最高权威在弃逐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此一充满神秘色彩的远古传说实质上是围绕一种关系或契约的破裂和修复展开的。后稷的一弃再弃直至三弃,揭示了一种亲子关系的破裂;后稷的最终获救并被母亲抱归,则预示了亲子关系的修复,一种正常契约的重新达成。"抛弃——救助——回归",作为其基本情节模式,不仅在上古乃至中古多种神话传说中一再呈现,而且在此后的贬谪文学中也反复呈现,并由此构成中国弃逐文化的一个根本性的母题。
作者 尚永亮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74,共6页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古弃子逐臣与弃逐文学的文化学考察"(08BZW028)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陈子展.《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919页.
  • 2孔颖达.《毛诗正义》卷十七,见《十三经注疏》(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第528页,第528页,第529页,第452页,第528页.
  • 3《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14页.
  • 4《魏源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654页.
  • 5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1页.
  • 6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71页,第872页,第875—876页,第876—877页.
  • 7黄焯.《毛诗郑笺平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 8司马迁.《史记》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03页.
  • 9《诗三家义集疏》卷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76页.
  • 10刘向.《列女传》卷一,《四部丛刊》本.

共引文献42

同被引文献43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