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夏季大轰炸与大后方文学转型——从抗战文学史的分期说起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以往的抗战文学史叙述流行"皖南事变"后的政治高压说,实际上,"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政策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缓和的时期。关于当时大后方的文学期刊出版停滞、进步文人离渝他往、雾季演出的兴起等大后方文学转型现象,乃至抗战文学史分期,更适合从日军的夏季大轰炸这个贴近抗战的角度,而不是通行的政治文化角度来解释。
作者
段从学
机构地区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6,共16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抗战文学史
夏季大轰炸
大后方文学转型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7
参考文献
45
共引文献
55
同被引文献
84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31
参考文献
45
1
《南方局关于文化运动向中央的报告》,《南方局党史资料·文化工作》,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编,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4页.
2
《国民党中央社会部等单位关于组织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的函件及该会工作报告》,《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2、82页.
3
老舍.《五年来的文协》,《老舍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4
《战时新闻检查局李中襄关于(新华日报)言论动态及查处措施等问题致蒋介石函(1941年6月9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第532页.
5
叶再生.《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第3卷,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327页.
6
《战时新闻检查局一九四三年检扣<新华日报)稿件统计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第538页.
7
杨奎松.
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J]
.近代史研究,2003(3):1-49.
被引量:38
8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投降挽救时局的指示》,《皖南事变(资料选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
9
《中共中央关于粉碎蒋介石进攻的战略部署的指示》,《南方局党史资料·军事工作》,第18页.
10
《毛泽东关于粉碎蒋介石反共阴谋致周恩来等电》,转引自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版,第88页.
二级参考文献
177
1
马贵凡.
苏联新发表的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档案文件(之三)[J]
.中共党史研究,1988(3):78-88.
被引量:17
2
刘岳化,尤亮.
从国民党文电看皖南事变真相[J]
.近代史研究,1990(4):260-273.
被引量:2
3
老舍.怎样维持写家们的生活[N].大公报,1940-02-11.
4
国民党中宣部密令注意郭沫若等新编刊物有关文件[M]//南方局党史资料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文化工作.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460.
5
会讯.抗战文艺,1943,8(4).
6
臧克家.活着,才能写[N].新华日报,1943-03-27(5).
7
潘梓年.团结还须扩大[N].新华日报,1943-03-27(4).
8
陈白尘.我们的骄傲[N].大公报,1943-03-27(5).
9
援助贫病作家,全国文协发起筹募基金[N].新华日报,1944-07-15(3).
10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援助贫病作家运动结束[N].新华日报,1945-01-24(2).
共引文献
55
1
廖海杰.
战时经济生活与抗战文学的“国难财”书写[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0(2):90-103.
被引量:1
2
廖海杰.
战时经济生活与抗战大后方文学转型[J]
.文学评论,2021(1):144-152.
被引量:3
3
杨燕.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官营影业考略[J]
.电影艺术,2001(3):117-120.
被引量:1
4
赵利栋.
近年来中华民国史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2005(7):78-84.
被引量:4
5
汤胜利.
关于皖南事变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
.抗日战争研究,2005(3):174-181.
被引量:3
6
赵顺宏.
“主观战斗精神”与“精神奴役的创伤”——论胡风文艺思想的主体性特质[J]
.浙江学刊,2006(3):43-48.
被引量:2
7
李国芳.
中共发展华中战略与皖南事变[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2):64-71.
被引量:3
8
徐思彦.
官与民:对《中央日报》《大公报》七七社论的文本分析[J]
.学术界,2006(6):234-241.
被引量:13
9
黄晓武.
抗战后期国统区“论主观”问题的发生[J]
.文艺研究,2007(1):43-50.
10
吴永平.
《七月》与《呐喊》(《烽火》)周刊合评[J]
.江汉论坛,2007(11):132-13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84
1
廖海杰.
战时经济生活与抗战文学的“国难财”书写[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0(2):90-103.
被引量:1
2
齐春风.
论抗战时期日本的对华经济战[J]
.历史档案,2002,15(3):121-128.
被引量:2
3
朱晓进.
在诗海里,这里也有一片帆——略论《诗帆》诗歌的成就[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45-49.
被引量:6
4
臧棣.
袁可嘉:40年代中国诗歌批评的一次现代主义总结[J]
.文艺理论研究,1997(4):85-92.
被引量:16
5
千家驹.
在桂林的八年[J]
.学术论坛,1981,5(2):105-107.
被引量:1
6
钟桂松.
《腐蚀》:从小说到电影——谈茅盾的立场[J]
.书城,2011(7):62-68.
被引量:4
7
张泉.
沦陷区文学研究应当坚持历史的原则——谈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史实准确与政治正确问题[J]
.抗日战争研究,2002(1):1-23.
被引量:6
8
严海建.
抗战后期的通货膨胀与大后方知识分子的转变——以大后方的教授学者群体为论述中心[J]
.重庆社会科学,2006(8):65-70.
被引量:9
9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10
徐遁翔,黄万华.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引证文献
10
1
廖海杰.
战时经济生活与抗战大后方文学转型[J]
.文学评论,2021(1):144-152.
被引量:3
2
陈霞.
周恩来与大后方的知识分子[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0(4):71-71.
3
张谦芬.
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0-117.
被引量:2
4
段从学.
中国现代金陵诗人群述论[J]
.文艺争鸣,2016(7):78-90.
被引量:7
5
张谦芬.
空间理论视域下抗战时期文学空间的重新考察[J]
.贵州社会科学,2019(9):47-54.
6
李永东.
乡村里的都市——城乡互嵌的战时国都与文学书写[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6):16-21.
被引量:4
7
秦雅萌.
战争与反讽:无名氏散文中的“重庆大轰炸”[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8):151-167.
被引量:4
8
周春燕,蓝善康.
茅盾离桂原因探析[J]
.桂学研究,2024(1):218-232.
9
李永东.
逆写战时国都——1941年茅盾在香港的创作[J]
.社会科学,2019,0(3):165-172.
被引量:7
10
李永东.
移步换形的抗战书写与仓促换调的《清明前后》[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2):96-112.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31
1
邱迁益.
救国会与茅盾战时“后方行动”(1938-1940)[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3):272-285.
2
卢阿涛,李永东.
半殖民地半封建语境下的乡村殖民书写[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9):141-152.
被引量:1
3
黄高锋.
文学经典视角下的中国抗战文学再评价[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0(1):105-108.
被引量:2
4
吴立贵,张谦芬.
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抗战题材选文——兼议革命历史资源的传承[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5):103-107.
被引量:2
5
高周权.
重估、深化、再出发——2016年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5):17-24.
6
陈婧.
论泰戈尔对常任侠的影响[J]
.大观(论坛),2019(6):228-229.
7
罗振亚,崔筱.
“冷”与“热”平衡中的古典抒写:程千帆的新诗创作[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0(3):96-103.
被引量:2
8
李延佳.
审美与政治的共鸣、冲突——由《清明前后》的修改及演出看茅盾艺术创造的动力与局限[J]
.东岳论丛,2019,0(12):49-58.
9
李永东.
战时国都重庆的文学想象:从“我城”到“他城”[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1):119-128.
被引量:4
10
马正锋.
新古典与新综合:现代南方学院诗人群的诗学追求[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2):86-94.
1
编后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7):220-220.
被引量:1
2
范庆超.
东北作家群中的满族作家[J]
.满族研究,2013(4):73-76.
3
尚柏慧.
谢惠敏思维方式的根源[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7(4):58-59.
4
汪兆骞.
鸟瞰新时期文学[J]
.新读写,2008(11):4-5.
5
苏爱风,刘淑萍.
彰显中国气派才能讲好中国抗战故事——兼论《牛全德与红萝卜》在抗战文学史上的开创性[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6(2):70-76.
6
《电影文学》《电影世界》五十年刊庆启事[J]
.电影文学,2008(4):2-2.
7
谢华.
感想和希望[J]
.文学评论,1978(1):57-58.
8
张琢.
鲁迅以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对文化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的斗争[J]
.鲁迅研究月刊,1989(Z1):32-33.
9
黄政安.
《青春之歌》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斥“四人帮”对它的恶毒诽谤[J]
.北方论丛,1977(4):52-59.
10
杜一白.
论“文革”时期的鲁迅研究[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3(2):101-105.
被引量: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1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