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科技导报》
CAS
CSCD
1999年第11期24-25,26,共3页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同被引文献32
-
1李久平,陈忠林,顾新.学习型组织中的知识共享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7):33-36. 被引量:18
-
2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15(2):32-34. 被引量:237
-
3范丹宇,金峰.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3):92-95. 被引量:26
-
4刘国新,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2):196-199. 被引量:47
-
5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第一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
6鲁克成 魏谟华.创新民族灵魂(第一版)[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30.
-
7梁若柽 宋兰堂.医院创新体系初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999,6(2):83-86.
-
8[美]阿姆瑞特·蒂瓦纳著 徐丽娟译.知识管理精要:知识型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
9吴潭炎,黄秋红,刘业秋.辞源(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10Polyani M.The Tacit Dimensi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6
引证文献4
-
1李久平.基于SECI的企业内部知识流动过程及螺旋模型[J].情报杂志,2006,25(9):51-53. 被引量:22
-
2杨云滨,施长泰.科技创新与大型医院可持续发展[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1,14(3):174-176. 被引量:7
-
3赵丹,孙冰,易英欣.基于知识流动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2):115-119. 被引量:2
-
4曹越,刘文导,范良松.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区域科技合作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广场,2023(4):5-11.
二级引证文献31
-
1杜文华.SECI在ERP实施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10(11):4-6. 被引量:3
-
2李玲,党兴华,贾卫峰.网络嵌入性对知识有效获取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12):97-100. 被引量:25
-
3王玲,廖晓斌,乔静.增强科室创新能力 提升医院竞争实力[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4):436-437. 被引量:1
-
4马中立,邹志康.新形势下军队医院科技创新工作思路[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3):288-289. 被引量:3
-
5夏维力,陈晨,钟培.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6):126-130. 被引量:9
-
6曹兴,徐焕均,刘芳.企业内部知识流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4):69-74. 被引量:13
-
7甘露,陈俊国,徐迪雄,周来新,黄春基.大型综合医院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1):21-25. 被引量:6
-
8陈业华,杜慧娟,王月秋.产业集群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7):92-97. 被引量:12
-
9宋保林,李兆友.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流动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6):156-160. 被引量:1
-
10徐秋云,董海蓉,任华轶.医学会管理与大型教学医院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的互助关系[J].学会,2010(9):28-29.
-
1陈劲.完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系统[J].中国科技论坛,2000(2):23-25. 被引量:14
-
2程桂云.美国国家创新系统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0(2):38-40. 被引量:14
-
3发达国家的国家创新系统[J].中国科技月报,1999(8):49-50.
-
4陈光,王永杰.国家创新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J].大自然探索,1999,18(3):13-17. 被引量:2
-
5韩款,石善冲.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3,17(1):10-11. 被引量:2
-
6杨礼茂.韩国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J].经济纵横,1999(9):57-60. 被引量:2
-
7郑士贵.关于完善和发展我国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J].管理观察,1999,0(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