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性质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关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种认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第一种是近几年提出的,是一种新认识、新观点。第二种是史学界长期以来的认识,符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本文仅就第二种观点谈几点看法。
作者
刘景岚
程舒伟
机构地区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19,共5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中国社会性质
殖民地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分类号
K264.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6
1
曾景忠.
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再研讨[J]
.社会科学战线,2010(4):100-110.
被引量:11
2
郭世佑.
李时岳:一个真正的学者[J]
.博览群书,2002(4):47-50.
被引量:1
3
郭世佑.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宏观研究综述[J]
.历史教学(下半月),1990(6):45-50.
被引量:2
4
李时岳.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化和辛亥革命[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21(5):1-7.
被引量:5
5
王维礼.中日战争年及其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6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M]人民出版社,1976.
二级参考文献
9
1
王维礼,高二音.
论抗日战争的开端[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46-54.
被引量:10
2
王维礼.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研究——兼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地位[J]
.中共党史研究,1991(5):23-31.
被引量:5
3
刘庭华.
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
.史学月刊,1987(3):58-62.
被引量:5
4
王秉忠.
“八年抗战说”之异议[J]
.社会科学辑刊,1987(5):66-72.
被引量:4
5
石岛纪之.
日本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动向[J]
.近代史研究,1989(3):296-304.
被引量:1
6
菊池一隆.
日中战争史研究的现状及我见[J]
.抗日战争研究,2000(3):103-121.
被引量:5
7
张振鹍.
抗日战争:八年还是十四年?[J]
.抗日战争研究,2006(1):184-191.
被引量:14
8
刘庭华.
论“九一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J]
.抗日战争研究,2006(1):192-199.
被引量:17
9
臧运祜.
七七事变以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演变[J]
.抗日战争研究,2007(2):1-29.
被引量:17
共引文献
15
1
黄俊军.
清末立宪派近百年研究述评[J]
.湖南社会科学,2006(6):186-190.
2
魏明枢.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比较思考[J]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1):24-28.
3
王虎.
试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的影响[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5):64-69.
被引量:2
4
孙宜芳.
“十四年抗战”的学理依据——基于“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观点之争的分析[J]
.长白学刊,2019(1):135-141.
5
张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国民党政权——史学界对1928-1932年民国政治史的研究述评[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51(6):102-114.
被引量:3
6
乔克,朱慧敏.
北平抗战史研究十年述要[J]
.北京党史,2015(5):49-57.
7
朱钦胜,陈刚.
中央苏区时期中共抗日主张及其实践研究[J]
.萍乡学院学报,2015,32(5):57-60.
8
董振平,董振娟.
“十四年抗战”经得起历史检验[J]
.思想理论教育,2017(4):33-38.
被引量:3
9
曹子洋.
“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概念运用之思考[J]
.红广角,2017(5):47-52.
被引量:1
10
徐志民.
修志存史 铭记抗战——《中国抗日战争志》编纂工作概述[J]
.中国地方志,2017(10):56-61.
同被引文献
21
1
林思云.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J]
.历史教学,2003(7):79-79.
被引量:2
2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3
社评:回望9·18,中日实力历史性逆转[N].环球时报,2012-9-18(14).
4
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等合编.万宝山事件[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10.
5
张淑香.关于九一八事变深层次原因的研究[J].大连近代史研究,2011(8).
6
(日)日本国际政治学会、太平洋战争原因研究部编.满洲事变前夜[M].朝日新闻社,1963:420.
7
金毓敝.东北要览[M].四川三台:东北大学出版部,128.民国三十三年版.第5页.
8
金毓敝.静晤室日记(第四卷)[M].沈阳:辽沈书社,1993(10):2572.
9
各大学学生昨赴国府请愿[N].中央日报,1931-11-27(1).
10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九册)[z].1981(11):693-756.
引证文献
3
1
陈程.
“九一八”事变视域下的中学爱国主义教育[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19-21.
2
李富森.
近代德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62-66.
被引量:1
3
王世琦.
“九一八”事变探析——透过历史书对抗战时期的思考[J]
.亚太教育,2016,0(17):158-158.
二级引证文献
1
1
翟国方.
欧洲城镇化研究进展[J]
.国际城市规划,2015,30(3):14-18.
被引量:11
1
黄志开.
太平天国的对外政策[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4(3):40-43.
2
涂梦.
浅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J]
.青春岁月,2012,0(18):361-361.
3
仓林忠.
1840-1949年中国社会性质商榷[J]
.安徽史学,2000(3):3-8.
4
冯祖贻.
鸦片战争前后贵州社会的变化[J]
.贵阳文史,2004(2):16-17.
5
赵成辉.
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形成及其领导的洋务运动[J]
.魅力中国,2010(34):225-225.
6
傅开梅.
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J]
.滨州学院学报,1999,0(1):33-35.
7
于学驷.
人民兵工:从官田创建到随军长征[J]
.现代国企研究,2016(17):86-93.
8
陈敏华.
简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性质的探索和论争[J]
.读天下,2016,0(23):233-233.
9
陈希红.
评陶希圣的中国社会史研究[J]
.安徽史学,2003(6):41-44.
被引量:1
10
吴元钊.
李达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问题论战[J]
.史学史研究,1988(4):27-33.
被引量:1
社会科学战线
2011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