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历史的叙述"的创作中,被主流叙事规范认可和被一度压抑的文本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所在。"曹操系列"在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和叙事规范对应中多有疏离,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在史诗性、个体化历史叙事之外,它提供了另一种哲学境界的历史叙事。"曹操系列"像一面微型的镜子折射出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历史的叙述"的写作以及新时期重估"十七年"文学作品的价值评判体系两方面存在"矫枉必须过正"的偏颇。这正是让师陀感到焦虑不安的。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2-140,共9页
Literary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