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耦合机制分析
被引量:
1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战略性、关联性、成长性、创新性、风险性和导向性等特征,以巨大的带动系数,强大的市场拓展速度等成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强烈的耦合关系,二者之间耦合通过产业内部网络系统实现,其耦合过程符合循环累积原理。两者之间的耦合点包括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着眼点,以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而两者耦合目标的实现,则需要多种外部力量支撑。
作者
刘嘉宁
机构地区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投资营销处
四川成都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16,36,共4页
Seeker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耦合
机制
分类号
F276.44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F121.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60
同被引文献
188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83
参考文献
10
1
李勇.
区域产业耦合机制研究[J]
.商业经济,2010(10):31-34.
被引量:20
2
高玲珍.
发展新兴产业部门,优化产业结构[J]
.社会科学战线,1991(3):116-123.
被引量:1
3
温家宝.
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技产业,2009(12):8-11.
被引量:9
4
王新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策略选择[J]
.前沿,2011(7):20-23.
被引量:17
5
张晖明,丁娟.
论技术进步、技术跨越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3):81-85.
被引量:49
6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中南大学博士生论文集》2009年,第89页.
7
汪克强.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25-28.
被引量:13
8
于树江.
集群式产业创新的社会资本效应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6):35-38.
被引量:25
9
黄睿蝉.《磷化工行业产业耦合循环经济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集》2007年,第50页.
10
黄南.
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J]
.科技与经济,2008,21(5):31-34.
被引量:35
二级参考文献
40
1
杨素萍.
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J]
.理论与改革,1999(1):54-55.
被引量:3
2
庄洁.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
.发展论坛,2003(1):79-80.
被引量:17
3
李凯,李世杰.
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一个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05(2):51-57.
被引量:48
4
王知桂.
要素耦合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2006(11):26-29.
被引量:15
5
张冠华.
台湾工业升级问题之探讨[J]
.亚太经济,1996(5):37-43.
被引量:3
6
G·多西.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7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
AlbrtO.Hirschman.ThestrategyotEconomicDevelopment [M]. 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1965.
9
翟磊.中国战略产业的选择机制研究[DB/OL].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2008.
10
陈肇雄.加快培育湖南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127229/127250/11863497.html.2010-06-12.
共引文献
160
1
梁根琴.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纳税,2020,0(4):210-210.
2
穆远.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4):7-9.
被引量:1
3
赵明超.
科技金融助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J]
.中国科技财富,2012(1):124-125.
4
李捷,霍国庆,孙皓.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决定因素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7):55-60.
被引量:6
5
吴福象,靳小倩.
技术进步、行业间工资率差异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长三角城市群19个大类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
.河北学刊,2015,35(3):124-132.
被引量:3
6
马云泽.
产业结构软化的动力机制模型[J]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44-50.
被引量:9
7
彭华涛,谢科范.
高科技企业创业社会网络的形式表征及特点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7):68-71.
被引量:6
8
朱瑞博,刘芸.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
.安庆科技,2011(4):10-16.
被引量:3
9
郭峰.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及其政策选择——结构与效能的分析框架[J]
.经济经纬,2005,22(6):106-108.
被引量:5
10
沈洊.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J]
.云南社会科学,2006(2):61-64.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188
1
于新东,牛少凤,于洋.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分析、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1(16):2-39.
被引量:52
2
陈锡康,薛新伟.
一类非线性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在经济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经济问题,1981(1):47-52.
被引量:1
3
汪秋明,韩庆潇,杨晨.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政府补贴与企业行为——基于政府规制下的动态博弈分析视角[J]
.财经研究,2014,40(7):43-53.
被引量:102
4
向吉英.
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与产业成长模式[J]
.学术论坛,2005,28(7):49-53.
被引量:35
5
黄跃雄,胡军.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供求作用关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0):85-88.
被引量:3
6
綦良群,毛雨.
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同性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07(2):51-55.
被引量:15
7
赵增耀.
市场换技术的意图、可行性及其局限[J]
.学术月刊,2007,39(3):83-88.
被引量:15
8
[美]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10-18.
10
叶继红.
自主创新与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思考——以苏州为例[J]
.科技与经济,2007,20(4):32-3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5
1
陈杰,刘冬荣.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下的我国新能源储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
.学术论坛,2012,35(4):112-117.
被引量:4
2
陈杰,刘冬荣.
我国新能源储能产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实证研究[J]
.东南学术,2012(4):103-110.
被引量:1
3
张鸿敏,鲍敦全.
人力资本投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度测算[J]
.求索,2012(8):69-71.
被引量:5
4
王海杰,周毅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型城市的耦合机制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2012(9):58-62.
被引量:7
5
傅贻忙.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成长的耦合协调机制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12(10):54-57.
6
米慧蓉,田泽永.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研究述评[J]
.商业时代,2012(34):122-124.
被引量:1
7
徐运红,王华东.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研究[J]
.时代经贸(下旬),2013(9):229-229.
8
苑清敏,赖瑾慕.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动态耦合过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60-64.
被引量:19
9
李宝庆,陈琳.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演化及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区域为例[J]
.人文地理,2014,29(1):94-98.
被引量:23
10
高雪莲.
新兴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基于新兴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的视角[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36-4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83
1
李平.
互联网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
.产业科技创新,2019(34):64-66.
2
胡清.
重构生态圈加速甪直模具特色小镇产业升级的策略研究[J]
.轻工科技,2019,0(10):135-136.
3
夏欣欣.
读信:谨献给那些热爱当代军人的中国女性[J]
.政治指导员,2000(3):61-61.
4
卢文刚,刘鸿燕.
完善我国能源政策的对策[J]
.经济纵横,2013(2):56-59.
被引量:3
5
景跃军,刘晓红.
创新型人力资本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1990-2010)[J]
.求索,2013(1):218-221.
被引量:31
6
杨叶,朱洪兴.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研究——以光伏产业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13(20):47-50.
7
霍影,籍丹宁,于丹.
区域人才培养投入与产业经济产出协调适配性研究——耦合系统视角下对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
.西部论坛,2014,24(1):95-102.
被引量:5
8
邱国栋,马巧慧.
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内生耦合——以韩国现代与中国吉利为样本的跨案例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3(12):94-113.
被引量:32
9
李海伟.
工业化、城镇化与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J]
.理论与改革,2014(2):67-69.
被引量:4
10
安爽,于志远.
城市经济与水环境、大气环境压力耦合特征研究——以甘肃天水为例[J]
.开发研究,2018(6):136-141.
被引量:2
1
熊启琴,闻有虎.
缪尔达尔经济思想评述[J]
.韶关学院学报,2001,22(11):90-93.
2
部委声音[J]
.领导决策信息,2009(42).
3
新兴战略性产业再布局[J]
.卓越理财,2009(10):10-10.
4
章迪平.
信息业促进流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商业时代,2009(26):18-19.
被引量:6
5
马瑜,杨少英.
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J]
.中国商界,2010,0(4X):69-70.
6
李新男.
当前产学研结合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科技产业,2008(7):42-44.
被引量:33
7
马玉宏,刘学文,王孟来.
找准结合点 确保出实效[J]
.中国民兵,2010(5):50-51.
8
曹玉书.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纽带——论新的价格机制[J]
.经济评论,1990(1):11-14.
9
黄跃,王俊沣.
重庆“户改”调查[J]
.中国投资(中英文),2013(5):70-72.
10
尹国英.
论政府对县域经济的管理和调节[J]
.管理观察,1998(1):10-10.
求索
2011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