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概念隐喻观照下的诗歌解读--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隐喻研究的对象从语言变异形式变成了揭示人类思维规律的认知规律。在概念隐喻化的过程中,喻源概念的一些特定蕴涵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投射"到目标概念上去,形成新的概念——概念隐喻。不同的民族从同一个概念中可以得到不同的甚至非常不同的蕴涵来。中国人喜欢把这一切归在"悟性"上,这种悟性也就是对诗歌中蕴涵的选择。诗歌的文字只是语言的表面现象,隐喻是诗歌文本机制中的神秘暗示,隐喻又是心智的一种模式,诗人在写诗选词时会有自己独特的意向性,读者在阅读时会受到知识水平、时代、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对隐喻蕴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接受者会有不同的感受。通过概念隐喻可以分析语义、篇章,帮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与阐释诗歌。
作者 刘羽 杨文地
出处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5-98,103,共5页 Academic Forum
基金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概念流利视域下的外语习得研究”(08YBA016) 中南大学自由探索计划青年教师助推专项项目“概念流利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 2周汝昌.锦瑟赏析,唐诗鉴赏辞典[M].周汝昌,等,撰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 3http//zhidac.baidu.om/question/2798762.
  • 4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 5Engberg-Pedersen, Elisabeth. Space and Time. In Jens Allwood & Peter G?rdenfors (eds.). Cognitive Semantica: Meaning and Cognition. tphia: John Benjamins,1999.
  • 6Wu, John C.H. The Four Seasons of T'ang Poetry. Rutland and Tokyo: Tuttle, 1972.

共引文献6

同被引文献30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