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郭沫若《女神》中的“西方形象”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有一个不为学界所置重的现象,即它以拼音文字、文化先驱者、民族国家和地域名称以及其他文化标签等"西方意象","塑造"出一个特别的"西方形象"。诗人对真实的西方世界缺乏切身感受与体验,那些"西方意象"来自课堂与书本,不具备日常性、鲜活性与体验性;抒情主人公往往在认同中以比较的方式和张扬的语气言说"西方意象",将赞美"西方"与阐扬民族文化精义结合起来;书本性也影响了文本的"艺术安排",诗人充分地掌控着那些"西方意象",使它们成为张扬抒情主人公自我主体性的语码,于是文本中所生成的"西方形象"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性格逻辑,具有书本性,是一个充分郭沫若化的"西方形象"。
作者 方长安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114,共5页 Fujian Tribune
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 1《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 2《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一卷所收《无烟煤》一诗后面的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页.
  • 3《宗白华全集》第一卷.第336、335、536、325、560、53g、537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共引文献4

同被引文献2

  • 1闻一多全集:第12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22.
  • 2闻一多全集:第2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