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郭沫若政治转向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探微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924年郭沫若在《洪水》刊物上与国家主义的论战是他政治态度明朗化的标志性事件。这一场论战,肇端于以留日学生为主的孤军派关于中国经济走向的大讨论,郭沫若参与其中,并酿成其后与国家主义派的论战。郭沫若与国家主义者的交往,继而产生分裂乃至决裂的过程,正是郭沫若摸索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逐步转向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选择过程。郭沫若的政治转向,与一批留日同乡同学的关系变化,以及与共产党人蒋光慈、瞿秋白等人的相识和相交,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作者 陈俐
出处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5-130,共6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3

  • 1后藤延子.中国におけるマルクス主义の受容[J].历史评论,1983,(7).
  • 2列宁.帝国主义(日文版)[M].岩波文库,1956.
  • 3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A].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同被引文献24

  • 1潘世圣.关于郭沫若与“孤军派”关系的概略考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1(1):52-57. 被引量:5
  • 2三田刚史.留日中国学生论马列主义革命——河上肇的中国学生与《孤军》杂志[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5):5-10. 被引量:7
  • 3名和悦子.郭沫若在冈山[J].郭沫若学刊,2007(1):10-19. 被引量:3
  • 4林植夫.《林植夫自述》,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建文史资料》第19辑,1988年,第21页.
  • 5何公敢:《忆(孤军)》,《福建文史资料》(第1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内部资料),1986出版,第135页.
  • 6陈子谷:《怀念林植夫同志》,《革命人物》,1985年第1期.
  • 7据郭沫若回忆,范寿康是他在日本高等学校的同班同学,见《创造十年续编》,《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页.
  • 8郭沫若:《哀时古调九首》,《孤军》第1卷第3期,1922年11月.
  • 9允臧:《我为孙中山惜》,《孤军》第1卷第10期,1923年6月.
  • 10孟武:《孤军已满两岁了》,《孤军》第3卷第1期,1925年6月.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