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建筑》
1990年第2期23-26,共4页
New Architecture
二级引证文献6
-
1郑志颖,陶春晖.寒地小城镇绿道网络规划探讨[J].山西建筑,2014,40(21):217-218.
-
2王潇,赵天宇.基于日照和重要性—绩效分析的严寒地区校园公共空间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4). 被引量:6
-
3杨雪韬.严寒地区适应老年人活动的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6(7):176-177. 被引量:1
-
4李飞.住区公共空间规划机制及其弥补效能估算[J].规划师,2016,32(7):92-97. 被引量:4
-
5宋玉康,王勇,李广斌.城郊集中社区公共空间满意度影响因子分析——基于苏州10个社区的调查[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8,31(2):50-57. 被引量:2
-
6刘泓嫄,汤巧香.基于人文关怀的张家窝镇还迁小区景观设计分析[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20,26(1):14-19. 被引量:1
-
1倪明,李朝霞.浅议学校交往空间的塑造[J].山西建筑,2010,36(14):3-4. 被引量:1
-
2李晓宇.基于湿热气候环境下的住区通风廊道研究[J].中外建筑,2017(2):48-51. 被引量:2
-
3胡钫.山地住区形态多元化发展设计初探——贵州省遵义世纪花城山地住区规划设计[J].小城镇建设,2004,22(3):6-8. 被引量:1
-
4刘勇,韩冬,王仲谷.国外住区形态背景理论的发展对我国住区建设的启示[J].住宅科技,2006(3):11-15. 被引量:4
-
5张祚华.高层住宅空间设计——广东省江门市新会自然居小区高层设计体会[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5):142-143.
-
6吴龙,朱一荣,张钟予.住区形态特征与影响因素浅析——以青岛为例[J].四川建筑,2016,36(6):63-66.
-
7吴青杨,罗雕.交通站点外部交往空间探究--以犀浦双铁站为例[J].城市建筑,2016,0(24):310-311.
-
8张林峰,柯细勇.基于居住需求的绿色住区探究[J].广西城镇建设,2014,0(10):132-135. 被引量:1
-
9焦飞,高翔.滨湖住区形态研究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4,40(2):15-16.
-
10崔光勋,范悦,赵杰.浅析日照规范演变与住区形态的关系——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例[J].新建筑,2013(2):108-111.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