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十八站鄂伦春族个案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现代生态文明以较高的环境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为其主要特征。这样的社会要求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进行,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处。本文以大兴安岭十八站鄂伦春族聚居区为例,说明民族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不但不能实现民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人类总结历史经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的理性选择。
作者 尤明慧
机构地区 玉林师范学院
出处 《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62-166,共5页 Forward Pos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关小云.大兴安岭鄂伦春[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 2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迎庆定居四十周年筹备办公室.四十年巨变-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四十年发展史料[Z].1993:6.
  • 3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黑龙江省呼玛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情况[Z].1959:5.
  • 4克莱德·伍兹(C.Wotz).文化变迁[M].施维达,胡华生,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56.
  • 5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文化的解释[M].韩利,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9:93.
  • 6洪时荣.鄂伦春民族现代化的抉择[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92.
  • 7雷蒙德·弗思(Raymond Firth).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84.
  • 8祁庆富.关于二十一世纪生态民族学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6(6):9-14. 被引量:18
  • 9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文化模式》,王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二级参考文献3

  • 1宋蜀华.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3(4):62-67. 被引量:38
  • 2宋蜀华.我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中民族学与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A]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3.
  • 3[日]池田大作,.二十一世纪的警钟[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共引文献2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