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课程整合:历史及启示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采用"目的、方式、内容"的三维分析,将课程整合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起源"、"兴盛"、"式微"、"复兴"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的课程整合不同的内涵、特征及侧重点。通过考察课程整合内涵的历史演进可以发现,课程整合是文化实践的整合与分化,课程整合是课程自我调控、自我运转、不断序化的功能机制。在课程整合实践中,应理性对待整合的难点和起步点。
作者
黄志红
机构地区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处
《教育导刊(上半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9,共5页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关键词
课程整合历史启示
分类号
G423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284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11
1
James A.Beane.课程统整[M].单文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33-38,145-178.41,42.
2
布鲁巴克.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下)[M].丁证霖等,译.//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11-140.
3
黄译莹.统整课程系统[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3:39.
4
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
5
Marian L.Martinello, Gillian E.Cook (2000), Interdisci-plinary Inquir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2nd [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 Inc. Pearson Education.
6
徐玉珍.
论学科与活动——重读杜威《儿童与课程》[J]
.课程.教材.教法,2002,22(7):64-68.
被引量:3
7
杨光富.
“八年研究”的贡献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03,30(2):17-20.
被引量:11
8
香港课程议会.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发展[S].香港:香港政务印务局,2000:24-25.
9
欧用生.课程改革: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经验启示[M].台北:台北师大书苑,2000.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6.
二级参考文献
8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81.
2
杜威 姜闵文(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84-97,182.
3
杜威.儿童与课程.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9页.
4
凯瑟琳·坎普·梅休等.杜威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
《我的教育信条》.
6
《学校与社会》.
7
《经验与教育》.
8
徐玉珍.
科技教育与人文精神[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4):39-45.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284
1
黄志红.
从技术到哲学:课程整合问题述评[J]
.现代教育论丛,2013(4):39-44.
被引量:5
2
黄明哲,刘寿礼.
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精神的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7):49-53.
3
冯光.
创造幸福的德育过程[J]
.江苏高教,2004(4):85-87.
被引量:2
4
吴全华.
教学以学生为本观念的若干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20-26.
被引量:30
5
潘慧芳.
唤醒儿童道德学习潜能的路径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05(2):60-62.
6
周德辉.
关于地方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103-105.
7
邱勤,袁云.
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5):77-79.
被引量:9
8
杨天平,陈光祥.
学校变革:现代学习型学校制度建设研究[J]
.学术研究,2006(5):125-128.
被引量:7
9
黄岳杰.
校园戏剧的特性及其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论校园戏剧文化功能之一[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2):15-19.
被引量:17
10
刘兆宇.
解析杜威课程思想的三个方法论失误[J]
.教育与职业,2006(15):36-38.
同被引文献
26
1
刘铁芳,罗明.
人的全面发展之社会性及其培育[J]
.教育发展研究,2020(8):1-6.
被引量:21
2
范蔚.
当前综合课程设计的难点与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1999,19(11):6-9.
被引量:10
3
黄崴.
论当代课程结构的整合化[J]
.课程.教材.教法,1997,17(6):2-6.
被引量:11
4
J.B.英格拉姆,吕达.
综合课程的作用[J]
.课程.教材.教法,1985,5(2):89-91.
被引量:14
5
黄甫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
.课程.教材.教法,1996,16(10):6-11.
被引量:112
6
郭元祥.
新课程中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
.语文建设,2002(3):4-6.
被引量:25
7
张廷凯.
课程决策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J]
.课程.教材.教法,2009,29(2):3-7.
被引量:23
8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培养地球村的小公民[J]
.课程.教材.教法,2010,30(8).
被引量:2
9
赵士果,崔允漷.
比恩课程统整的理念及模式建构[J]
.全球教育展望,2011,40(7):32-36.
被引量:25
10
田萍.
《身边的植物》主题活动案例[J]
.当代教育科学,2012(6):54-5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3
1
李晓晓,张立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107-113.
2
姚毅锋,许立希.
STEM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科学单元整合案例开发与教学实践——以“声音”单元为例[J]
.教师教育论坛,2021,34(12):60-62.
被引量:9
3
刘希娅.
重庆谢家湾学校“小梅花课程”整合实践探索[J]
.文教资料,2022(16):167-170.
二级引证文献
9
1
颜嘉逸.
STEM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项目化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
.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24(1):85-87.
被引量:1
2
徐桂云.
STEM理念下小学科学“立学课堂”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研究,2022(22):45-47.
被引量:2
3
张小荣.
贯彻STEM教育理念 打造“立学课堂”[J]
.小学科学,2022(19):43-45.
4
张艳伟,张孟梦.
合作学习视域的大单元整合初中数学教学探讨[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23):72-74.
被引量:5
5
莫银土.
以单元整合为契机 以高效教学为导向[J]
.小学科学,2022(24):16-18.
6
马黎娜.
小学科学课堂跨学科教学[J]
.文理导航,2023(12):10-12.
被引量:4
7
曹永锋.
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以“微小世界”为例[J]
.教育界,2023(9):110-112.
被引量:3
8
杜苑琪.
STEM课程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以“自制伸缩抓手”一课为例[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23,40(7):83-85.
9
张梅.
小学科学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课堂实践研究[J]
.华夏教师,2024(14):88-90.
1
孟玉霞.
谈《护理学基础》的自学[J]
.现代教育,2005(4):16-17.
2
戴汝潜.
谈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J]
.广东教育(综合版),1999,0(10):25-26.
3
胡玉露.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三维分析[J]
.考试周刊,2016,0(1):157-157.
4
刘井冈.
对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两种境界的三维分析[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10):110-111.
被引量:3
5
冯永华.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方式变革[J]
.教育研究,2017,38(3):115-117.
被引量:26
6
李健.
文化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J]
.教育评论,1998(4):6-7.
被引量:1
7
张梅.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持之以恒——转化学困生有感[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4(9):22-23.
8
王蕾.
大学英语课堂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3):190-190.
9
马雪凤.
导入新课方法谈[J]
.华夏教师,2013(5):94-95.
10
钟启泉.
教育民主: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J]
.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2011(1):13-15.
被引量:1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1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