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方剂辨证论治方法探讨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和精髓,自《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方法以来,相继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问世,这些辨证方法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提高了疗效。本文仅就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作初步探讨。
作者
张炜悦
张彤
机构地区
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班
海军后勤部卫生部
出处
《实用医药杂志》
2011年第8期711-712,共2页
Practical Journal of Medicine & Pharmacy
关键词
方剂辨证
辨证论治
分类号
R241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50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3
1
程磐基.
《伤寒论》汤方辨证源流研究与思考[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4):11-14.
被引量:7
2
朱邦贤.
方剂辨证与方证规范化之我见[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31(11):2-5.
被引量:43
3
顾武军.
《伤寒论》方证辨证探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2):20-22.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郭淑英,沈鸿.
以发汗的药效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5):1-5.
被引量:43
2
唐建明,简丁山.
桃核承气汤证治规律研究──古今医案200例统计分析[J]
.国医论坛,1995,10(4):1-2.
被引量:8
3
富杭育,李晓芹,郭淑英,郭伟.桂枝汤的药理学研究——一、一般药效学观察[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7(02).
4
(汉)张机述(晋)王叔和集金匮要略方论[M].
5
(清)柯琴,编.伤寒来苏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6
朱邦贤.
方剂辨证与方证规范化之我见[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31(11):2-5.
被引量:43
7
谷言芳.
黄连阿胶汤证证治规律的研究——附古今医案144例统计分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0,4(3):19-21.
被引量:5
8
富杭育,贺玉琢,郭淑英,卢长安,李晓芹.
啜粥、温覆对桂枝汤药效的影响[J]
.中国医药学报,1990,5(1):28-30.
被引量:10
9
富杭育,周爱香,姚祥珍,沈鸿.
桂枝汤对体温和肠蠕动双相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90,5(2):34-36.
被引量:31
10
富杭育,姜廷良.
1991~1994年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动态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5,1(2):3-8.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50
1
钱峻,杨亚平.
《伤寒论》“方证辨证”在中医诊断教学中的运用价值[J]
.中医教育,2004,23(4):53-55.
被引量:2
2
程磐基.
《伤寒论》汤方辨证源流研究与思考[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4):11-14.
被引量:7
3
王阶,张兰凤,王永炎.
方证对应理论源流及临床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4):13-17.
被引量:25
4
李沛清,刘喜平.
对中医证与方证研究的思考[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4):5-6.
被引量:7
5
邢斌.
论类方与类方证群相关[J]
.中医杂志,2005,46(7):483-485.
被引量:22
6
曹红宝,王学民,徐英舜.
舌脉客观化互动式辨证诊疗系统[J]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24(4):261-263.
被引量:4
7
张翠玲.
从桂枝汤证看《伤寒论》的汤方辨证[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34-35.
被引量:1
8
张友堂,王涛.
论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确立[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6):406-407.
被引量:3
9
朱邦贤.
“方证相对”是中医辨证论治法则之魂[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8):52-54.
被引量:60
10
任锡禄.
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研究的思考[J]
.光明中医,2007,22(7):1-2.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26
1
王永炎.
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J]
.中医杂志,2004,45(10):729-731.
被引量:237
2
周福生,许仕杰,黄纯美.
“三位一体”辨证模式理论新探[J]
.中医药学刊,2004,22(11):1982-1984.
被引量:4
3
朱文锋,晏峻峰.
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及科学意义[J]
.医学与哲学,2005,26(1):69-70.
被引量:113
4
朱文锋,李灿东,甘慧娟.
病位证素的特征[J]
.福建中医药,2005,36(4):1-4.
被引量:59
5
韩捷.
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现状和展望[J]
.中医药学刊,2005,23(9):1657-1659.
被引量:5
6
贺保卫,贺宝年.
没有易学思维 就没有辨证论治[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6):2-4.
被引量:4
7
朱文锋,黄碧群,陈新宇.
病性证素辨别的意义与方法[J]
.中医药学刊,2006,24(2):204-205.
被引量:43
8
朱文锋.
构建“证素辨证”新体系的意义[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35-136.
被引量:82
9
陈志强,吕立国.
整体辨证、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对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思考[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2):1126-1127.
被引量:60
10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8.
引证文献
1
1
陈宏志,何建成,洪芳.
近20年辨证论治研究重点概述[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4):778-780.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6
1
马冠军.
卸下“辨证论治”的负担[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55-57.
被引量:16
2
许伟明,胡镜清,厉将斌,方锐,王传池.
当代中医辨证方法的系统回顾与研究展望[J]
.中医杂志,2016,57(18):1531-1539.
被引量:17
3
李鹏飞,翟沛,庞智晖,曾建春,林梓凌,曾意荣,樊粤光.
樊粤光教授阶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学术思想[J]
.内蒙古中医药,2019,38(5):66-67.
被引量:2
4
马冠军.
《黄帝内经》原创四大辨治思维[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265-5268.
被引量:10
5
魏国俊,汤昊,王志勇,董林,丁玉芬,李辉明,汪信德.
膝骨性关节炎早、中期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J]
.西部中医药,2021,34(1):137-140.
被引量:30
6
胡志强,鲜洁晨,楚世慈,王健英,沈岚,张磊,洪燕龙.
中药临方制剂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策略[J]
.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28-33.
被引量:40
1
薛利凤,苗玉新.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36):225-226.
被引量:3
2
朱峰,胡瑞,李佃贵.
李佃贵运用“浊毒”理论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临床验案[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422-1423.
被引量:1
3
张友堂,王涛.
论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确立[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6):406-407.
被引量:3
4
张俊峰,张海峰.
异病同治浅析[J]
.山西中医,2010,26(9):61-62.
被引量:4
5
何其财.
浅谈“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J]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7(3):107-108.
6
杨国桥.
辨病与辨证的误区及临床诊治疾病思路初探[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17(4):20-21.
7
陈攀.
基于壮医毒虚致病论探讨抑郁症发病机理[J]
.亚太传统医药,2017,13(4):19-20.
被引量:6
8
刘琳,李明.
浅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J]
.亚太传统医药,2007,3(5):22-23.
被引量:3
9
黄积仓,赵静文.
裴正学教授临床经验浅谈[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2):3-4.
10
张晓亮,尚学瑞.
运用五行理论治疗内科杂病体会[J]
.中医研究,2004,17(3):48-49.
实用医药杂志
2011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