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
被引量:
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双性化人格教育成为目前儿童性别教育的主导倾向之一,作为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自然性别?如何看待自身的自然性别?何时、怎样实施这种教育?本文从教师的性别认知、学生的性别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视角出发对相关教师准备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作者
刘春琼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出处
《上海教育科研》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18,共4页
Journal of Shanghai Educational Research
关键词
性别教育
双性化人格
教师准备
分类号
G451.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4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29
同被引文献
28
引证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6
1
Bem S 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4(42) :155~162.
2
盖笑松,王晓宁,张婵.
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27-231.
被引量:60
3
翟成蹊,李岩梅,李纾.
沟通与刻板印象的维持、变化和抑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487-495.
被引量:19
4
罗震雷,张厚粲,黎岳庭.
从刻板印象到类属性思维[J]
.心理科学,2005,28(3):636-638.
被引量:12
5
胡江霞.
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5):103-109.
被引量:37
6
张晗.
幼儿双性化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J]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教学),2010(3):13-16.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84
1
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被引量:28
2
李少梅.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49-153.
被引量:101
3
卜卫.
大众传媒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J]
.青年研究,1997(2):26-33.
被引量:27
4
胡江霞.
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5):103-109.
被引量:37
5
王学.
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J]
.现代大学教育,2004,20(4):86-88.
被引量:50
6
王红瑞.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5(1):49-50.
被引量:21
7
罗震雷,张厚粲,黎岳庭.
从刻板印象到类属性思维[J]
.心理科学,2005,28(3):636-638.
被引量:12
8
丛中笑.
浅析现代幼儿性别教育的基本问题[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4):74-79.
被引量:21
9
杨玲,王雄雄.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05(5):23-27.
被引量:29
10
戴斌荣.
儿童性别教育中的“扬长”与“取长”[J]
.教育评论,2006(2):30-32.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129
1
卢长宝,李杭.
真实与利益共存?促销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及群体感知差异[J]
.营销科学学报(辑刊),2018,14(3):21-48.
被引量:5
2
刘姝颖,吴真.
生涯牺牲:概念、理论基础与影响因素[J]
.心理月刊,2024(11):236-240.
3
李博冉,彭鹏.
初中生性别角色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J]
.心理月刊,2020(20):54-56.
4
尹茂青.
性别教育对体育舞蹈积极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7):65-67.
5
裴静.
我国幼儿“双性化”教育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4):83-85.
被引量:1
6
李介.
论教育活动中的性别偏见[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2):86-88.
被引量:1
7
罗冰.
浅论师范类高校的女性教育[J]
.文教资料,2007(23):26-29.
8
林小梅.
浅议高校女性性别意识教育[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74-75.
被引量:5
9
冷东.
“双性同体”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J]
.文艺争鸣,1999(5):17-21.
被引量:9
10
周宇宾.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性别刻板印象问题[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1):133-134.
同被引文献
28
1
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被引量:28
2
朱莉琪,方富熹.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1998,8(4):31-35.
被引量:36
3
胡江霞.
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5):103-109.
被引量:37
4
方俊明.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3):165-167.
被引量:55
5
李丽华,钟婉娟.
西方女性主义教育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
.江西教育科研,2005(6):7-9.
被引量:8
6
姬长启.
数学教师的认知偏差初探[J]
.山西教育(教学版),2008(7):14-15.
被引量:1
7
申继亮等.当代儿童青少年的研究进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8
谭兢常 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149.
9
[美]加瑞·布鲁克斯.架起两性世界的桥梁[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1.300.
10
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8.
引证文献
7
1
左军章.
基于双性化视角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探讨[J]
.时代教育,2013(10):31-31.
被引量:2
2
栗敬姗.
试论幼儿双性化教育的时机问题[J]
.中国科技博览,2013(19):507-507.
3
王华.
实施双性化教育的教师准备[J]
.基础教育研究,2015,0(15):10-12.
被引量:6
4
王华.
学校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J]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6,36(2):31-33.
被引量:5
5
康素洁.
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J]
.中国校外教育,2019,0(8):141-143.
6
陈香帆,徐东.
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综述[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3):179-182.
被引量:3
7
刘香一,甘少杰.
幼儿园教师对双性化教育的认识偏差及对策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75-77.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王荷香.
基于双性化视域的幼儿性别教育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8):136-137.
被引量:2
2
李真娜,逯红榴.
双性化视角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0(18):106-106.
3
颜雪艺.
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师范生的意义及对策探讨[J]
.亚太教育,2016,0(25):219-220.
4
赵垣可.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蕴、困境及生成路径[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7,27(1):74-77.
被引量:4
5
张海钟,陈小萍.
陕甘小学教师双性化人格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3(2):105-108.
被引量:1
6
康素洁.
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J]
.中国校外教育,2019,0(8):141-143.
7
陈香帆,徐东.
幼儿双性化人格理论研究综述[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3):179-182.
被引量:3
8
桂雅洁.
人格教育视野中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2):119-119.
9
夏晶.
图画书中的父亲形象及现实意义[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8):170-172.
10
康素洁,张馨心.
幼儿园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J]
.教育观察,2020,9(28):4-6.
被引量:1
1
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认知能力[J]
.中国家庭医生,2004(09X):34-34.
2
列泽拉.塔吉亚娜,蓝瑛波.
全面综合的性健康教育和性别教育[J]
.国外社会科学,2004(1):109-111.
3
沈晓峰,李凤.
大学生性别角色群体对同性恋态度的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2014(3):112-115.
被引量:3
4
李少梅.
论青少年性别教育的重要性[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4(1):15-16.
被引量:8
5
孟伟英.
让学具操作充满教育的智慧[J]
.小学教学研究,2008(10):48-48.
6
利斯·埃利奥特,朱莉琪(翻译),王雯(翻译).
先天的性别 后天的性别认知[J]
.环球科学,2010(8):60-65.
7
孙慕天.
分析的时代[J]
.民主与科学,2006(6):39-41.
8
赵文进,茹欣欣.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培养与和谐社会构建[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141-143.
9
一泓.
儿童性别自认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4-27.
被引量:1
10
陈昌文.
道:社会行为的宗教表象[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64-70.
上海教育科研
2011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