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和陶诗”看苏轼对陶诗艺术风格的接受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东晋诗人陶渊明对后世影响深远,陶诗的传播史十分漫长,接受形式也多种多样。苏轼是陶渊明接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和陶诗"则是他独创的一种接受形式,它根据陶诗的原韵,融合苏轼的生活经历和哲学思考,与陶诗形成了一种隔代唱和的模式,蕴含着值得关注的接受学意义。研究这一特殊的接受形式既可以从新的角度挖掘"和陶诗"的价值,也能够为古代文学接受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 谭晓燕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7期87-88,共2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20

  • 1陈彩娟.论朝鲜诗人金时习的和陶诗[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1(2):100-106. 被引量:8
  • 2钱伯诚.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 3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北京:北京人文书店,1932.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272.
  • 5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原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 6颜延之.庭诰[G]//严可均辑.全宋文:卷三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
  • 7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M].四部丛刊本.
  • 8张廷玉,等.明史·选举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9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六[G]//明实录.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
  • 10屠隆.文章[G]//鸿苞节录:卷六.清咸丰七年刊本.

共引文献8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