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武松的形象、来源及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武松是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位天神般的英雄形象,其英雄的性格和行为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脑海里,一定程度上成了"英雄"的代名词,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还有非英雄的一面,即痞子的一面,而且这一面还应是他最原始、最本真的形象内核。其痞子加英雄的形象包括姓氏、名字、相貌、行迹、性格等当来源于与其同时的"小说"、"讲史"话本。形成其痞子加英雄形象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游民队伍的壮大,及生存文化条件下人们对肉体力的崇拜、对女性的歧视防范和市民阶层的文化自卑心态,及古代"差序格局"(费孝通语)型的伦理社会的交互作用。可以说"武松"就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所孕育出来的"英雄"的代表,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作者 范丽敏
出处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75,共13页 Journal of Ming-Qing Fiction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宋江三十六赞”,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7页.
  • 2.《水浒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 3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 4.《宋元小说家话本集》[M].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35页注47.
  • 5《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校点说明》,宝文堂书店1983年版.
  • 6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2页.
  • 7[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铸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共引文献129

同被引文献19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