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主体魅影与空间置换——从“幻灯片事件”重读鲁迅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鲁迅赴日学医到"弃医从文","幻灯片事件"是重要的转折。在遭遇"幻灯片"的教室空间中,"我"处在被日本同学凝视和观看的双重位置(既是观看者,又是被看者),这一现代医生/现代主体的位置与"教室"这一现代性启蒙空间有密切关系;也正是由于这种现代主体的视野,中国被讲述为"铁屋子寓言",清醒者陷入无法唤醒熟睡民众的困境,启蒙者不但没有启蒙庸众,反而被"戏剧的看客"所围观。直到"故乡"的空间中,作为启蒙者的"我"才拥有观看者的位置,被观看的则是闰土等麻木的灵魂,"故乡"成为落寞的前现代空间。随着从"教室"、"铁屋子"到"故乡"的三重空间转移,一种遭遇西方/现代性的创伤故事被书写为中国文明内部的自我批判,而作为"启蒙者"的"我"却与这三重空间"格格不入":"我"既离开了现代教室空间,又要打碎"铁屋子",也要离别"故乡",这一尴尬而暧昧的位置成为五四知识分子的主体隐喻。
作者 张慧瑜
机构地区 中国艺术研究院
出处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1年第3期66-76,共11页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3

  • 1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
  • 2胡大平译.《希望的空间》第16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3《三笠公园》,收入《敬重与惜别-致日本》第23页,中国友谊出版社2009年版.

共引文献3

同被引文献61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