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将《周易》、《尚书》、《周礼》等经、注、疏合刻,是为我国注疏合刻本之始,后人称为八行本、越州本。其后,福建建阳地区又兴起了一种新的注疏合刻本,将经、注、疏及陆德明释文合缀一书,相互配合,读者以疏文、释文配合经、注的阅读理解,较之过去的经注本、单疏本、甚至越刻八行注疏本,都更为便利实用。这种文本形式一经出现,即广受欢迎。
出处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31,共21页
The Documentation
基金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宋刻经书注疏版本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A87003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