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之后现代性发微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20世纪中国的文学舞台上经历了两度浮沉,社会学批评的前后两次式微存在着本质的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后现代语境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创作主体、批评主体、真理、理性、"宏大的历史叙事"、文学经典、唯物史观、读者身份等方面的颠覆和消解,试图凸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在第二次式微过程中面临的理论挑战,文章最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的重新定位及其理论发展等相关性问题。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1-53,共3页 Seeker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文学批评家》,安徽文艺出版社,第276页.
  • 2陈晓明.《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J].文艺理论,2002,:47-47.
  • 3朱立元,包亚明.《后现代的景观》,出自20世纪西方经典美学文本,第四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 4韦勒克 沃沦 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三联书店,1984年.第236页.
  • 5赛义德.《东方学》中译本,三联书店1999年,第13页.
  • 6朱晓进.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二十世纪文学[J].文学评论,2001(5):155-157. 被引量:18
  • 7魏伯·司各特.《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页.

共引文献151

同被引文献12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