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当代社会中认同问题之分析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晚期现代性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诃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认同的意义,不仅对于个体的生命活动,而且对于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探讨了认同作为一个现代性问题如何被凸显出来,分祈了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认同问题的表现和特点,从非连续性、连续性、反思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作者
李梦雅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出处
《消费导刊》
2011年第12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现代性
认同
非连续性
怀旧
反思
分类号
B01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7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47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0
1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
弗雷德·戴维斯,怀旧和认同,选自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
3
基思·特斯特.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季中扬.
论“文化研究”领域的认同概念[J]
.求索,2010(5):195-198.
被引量:10
5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6
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
乔治·莱瑞恩.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8
袁祖社.
“人是谁?”抑或“我们是谁?”——全球化与主体自我认同的逻辑[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2(2):81-93.
被引量:25
9
周宪.认同建构的宽容原则和差异逻辑,选自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
10
朱蒂斯·A.霍华德.关于认同的社会心理学.选自周宪主编.文学与认同:跨学科的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
二级参考文献
37
1
贺来.
走向公共性的丧失──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旨趣[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35(6):26-30.
被引量:8
2
周小仪.
拉康的早期思想及其“镜象理论”[J]
.国外文学,1996(3):20-25.
被引量:59
3
阎嘉.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
.江西社会科学,2006,26(9):62-66.
被引量:98
4
周宪.
文学与认同[J]
.文学评论,2006(6):5-13.
被引量:75
5
Richard Jenkins,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Press, 1996 ), pp. 3 - 4, p. 4, p. 87.
6
Johan Fornas, Cultural Theory and Late Modernity, ( London : Sage Press, 1995 ), p. 232.
7
Erving Goffman,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 Prentice-Hall, 1963 ).
8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 Perguin Books, 1971 ).
9
Charles Taylor, Sou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 27,p. 28.
10
Lucian W. Pyc,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8 - 9.
共引文献
47
1
刘知萌.
去蔽与桎梏:论网络叙事认同的悖论性质[J]
.华中学术,2022(1):46-54.
2
张文伟.
“消费主义”的兴起与现代化的发展[J]
.理论月刊,2005(6):36-38.
被引量:4
3
程倩.
论契约型信任关系的理论原型——怀疑主义和社会契约论视角中的信任关系[J]
.河北学刊,2005,25(4):77-82.
被引量:2
4
赵义良,李华.
文化全球化:多元与一元的悖论[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5-28.
被引量:1
5
张桂霞.
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分析[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104-107.
被引量:33
6
程世波.
丢失的时间楔子——以《风波》为例谈鲁迅的时空体验[J]
.社会科学研究,2006(4):190-193.
被引量:1
7
邹诗鹏.
民族精神的现代性处境[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1-11.
被引量:2
8
陶日贵.
鲍曼现代性概念析义[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51-54.
9
罗义华.
流动的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3):1-6.
被引量:1
10
应小丽.
规则不确定下的理性表达——以浙江省花村为例[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49-5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
1
季中扬.
论“文化研究”领域的认同概念[J]
.求索,2010(5):195-198.
被引量:10
2
侯惠勤.
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上的创新[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17(4):121-121.
被引量:6
3
蒋红.
多维视野下基于价值观建设的认同整合路径探析[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3(1):122-12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蒋红,胡玉荣.
价值观的时代变迁及认同整合的深层次推进[J]
.学术探索,2015(4):1-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沈潘艳,辛勇,高靖,冯春.
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变迁(1987-2015)[J]
.青年研究,2017(4):1-10.
被引量:31
1
李红专.
晚期现代性批判理论:吉登斯对马克思的解读与批判[J]
.教学与研究,2007(3):11-17.
被引量:1
2
杨东,吴晓蓉.
大学生疏离感的初步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3):48-53.
被引量:16
3
周守珍.
弗兰克心理学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J]
.社会心理科学,1997,0(3):14-18.
4
Robert W.Hefner,黄剑波.
多样化的现代性:全球化时代中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J]
.广西民族研究,2002(1):18-25.
被引量:3
5
陈君华.
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探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02(3):34-36.
被引量:1
6
郑禹.
励志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
.中国高教研究,2008(3):72-74.
被引量:29
7
杨光.
时尚与艺术:共享逻辑及其崩溃[J]
.文艺争鸣,2012(11):24-27.
被引量:1
8
Sharon Nickel Snowiss,曾春莲(译).
古老的未来:科学、传统中医和生态[J]
.现代哲学,2011(1):99-103.
被引量:1
9
周立秋.
科技异化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消解[J]
.长白学刊,2011(2):15-19.
被引量:4
10
庞立生,王艳华.
当代西方哲学与社会理论反思现代性的理路与趋向[J]
.社会科学战线,2007(6):25-27.
消费导刊
2011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