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释症、证和病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首先从多方面阐释了症、证和病的概念,接着从症是认识证、病的基础,症、证是病的组成内容;同病异证、同证异病谈论内在辨证关系以及区别和联系,最后揭示了症、证和病的临床意义。对以后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作者
李超贤
机构地区
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内科
出处
《四川中医》
2011年第10期25-27,共3页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症
证
病
分类号
R241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17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8
1
唐明春.
症、病、证辨析[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12):781-781.
被引量:1
2
马林.
浅析“症”、“证”和“病”[J]
.光明中医,2008,23(11):1684-1685.
被引量:5
3
舒勤,何欣,徐竹林,何立人.
辨症 辨质法在心系病证中的临床运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57-58.
被引量:2
4
郭小青,孙长清,韩丽萍.
“症”、“证”、“病”等中医诊断基本概念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医药,2005,25(6):57-59.
被引量:7
5
仝小林.
论症、证、病结合辨治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J]
.中医杂志,2010,51(4):300-303.
被引量:103
6
陈凤春,侯岩.
中医的病 症 证与亚健康[J]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35-36.
被引量:2
7
游章才,周福生,陈冠林,许仕杰,陈君千,陈建南,廉永红,赖小平.
基于中药“性-效-证-症-病”知识元关联探讨“涩味”的内涵[J]
.四川中医,2010,28(8):54-57.
被引量:6
8
王付,杨志强.
《伤寒杂病论》病证症的辩证关系考辨[J]
.中医药学刊,2004,22(5):808-809.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王亨飞,杨在纲.
浅议“症的分类”在辨证中的重要性[J]
.甘肃中医,2004,17(10):3-4.
被引量:5
2
孙启明.
药味概念应改五为七[J]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0):450-450.
被引量:2
3
韦黎.
證、证、症、候的沿革和证候定义的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96,11(2):4-9.
被引量:35
4
张枢明.
证的研究专家谈[J]
.中医杂志,1996,37(7):430-434.
被引量:18
5
杨维益,王天芳,陈家旭,朱迎春,李峰,梁嵘.
关于中医证的概念及其定义的思考[J]
.中医杂志,1996,37(6):370-373.
被引量:39
6
陈可冀,宋军.
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2):1-5.
被引量:124
7
王华楠.
浅谈中药的性、能、效[J]
.国医论坛,2006,21(4):11-12.
被引量:4
8
王琦 盛增秀.略论体质与治疗的关系[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4(2):26-31.
9
罗金才.潜证探索[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8(5):2-2.
10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前言.
共引文献
117
1
于庆春,张茜.
发挥中医在防治亚健康状态中的优势[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9):71-72.
2
陈欣燕,刘文科,姬航宇,仝小林.
论对症选药治疗思路[J]
.中医杂志,2011,52(2):162-164.
被引量:27
3
朱尧武,杨宇飞,何小宁.
发挥中药在肿瘤症状处理中的作用——兼谈结直肠癌的中医“病证结合辨治”[J]
.医学与哲学(B),2011,32(1):15-17.
被引量:6
4
仝小林,周强,刘文科.
经方新用的思索[J]
.中医杂志,2011,52(11):901-903.
被引量:49
5
车慧,姬航宇,刘文科,仝小林.
中药改善理化指标在临床中的应用[J]
.中医杂志,2011,52(12):1010-1012.
被引量:5
6
江泳,陈建杉,江瑞云,郭子光.
论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人-症-病-证[J]
.中医杂志,2011,52(17):1447-1450.
被引量:55
7
周强,仝小林(指导).
经方在糖尿病肾脏疾病治疗中的运用[J]
.中医杂志,2011,52(17):1459-1462.
被引量:15
8
钟相根,程发峰,王庆国,李宇航,赵琰,陈萌.
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思路探讨[J]
.中医杂志,2011,52(19):1640-1642.
被引量:14
9
李子午.
摒西医统领辨证之弊端 循中医思维建诊疗模式[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35):35-36.
10
张明选.
《温病学》教学实践探微[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222-224.
同被引文献
15
1
郭蕾,乔之龙,王永炎,张志斌.
证候概念语言和字义演变过程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222-224.
被引量:5
2
卞兆祥.
消化性溃疡病证关系探讨[J]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4,2(3):1-4.
被引量:1
3
陈家旭.
体质因素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1):1-2.
被引量:41
4
王琦,王睿林,李英帅.
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9):627-630.
被引量:115
5
张晔.
《伤寒论》提纲证对中医临床辨证的提示[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4):200-202.
被引量:3
6
朱萱萱,王广基,阿基业,管恩泽,严蓓.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代谢组学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67-1269.
被引量:44
7
吴伟,卿立金.
“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思考[J]
.中医杂志,2010,51(12):1061-1063.
被引量:56
8
胡小勤,曾学文,岑卫健,付强,钟卫干,王强,杨秀美.
高血压病气虚血瘀证和肝阳上亢证比较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532-534.
被引量:10
9
李洪云.
关于中医“病”和“证”的探讨[J]
.黑龙江中医药,2001,30(1):9-9.
被引量:2
10
王文健,沈自尹.
从“同病异证”到“同病类证”[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1):9-12.
被引量:22
引证文献
1
1
秦亚莉,郭少珍,帅月圆.
同病异证理论源流及其内涵[J]
.河南中医,2019,39(7):981-98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3
1
梅晓苑,李文杰.
养心汤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0,34(6):21-23.
被引量:5
2
马月坤,张可心,高唱.
体现辨证论治差异的不孕症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J]
.计算机工程,2023,49(3):280-287.
被引量:1
3
陈红梅.
基于典型病例的诊疗过程培养医学生科学的临床逻辑思维[J]
.青海医药杂志,2023,53(10):62-63.
1
韦薇,徐凤芹,魏巍,姜承贤,曹玉璋,童文新,张晋,辛莉.
德尔菲法获取气滞血瘀证诊断指标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388-389.
被引量:4
2
王健.
胆胃不和证的辨治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56-57.
被引量:4
3
鲍健欣,张玉萍,袁久林.
《太平圣惠方》妇科同证异病的组方特色[J]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7):435-436.
被引量:2
4
李静,陈家旭,池孟修,刘玥芸,赵宏波,李晓娟,白晓晖.
舌形的探讨[J]
.环球中医药,2013,6(12):911-913.
被引量:8
5
许琳,陈烨文,龚一萍.
论张仲景辨治呕吐的特色[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6):22-24.
被引量:2
6
田关香,张维.
《脾胃论》拾遗[J]
.医学信息,2013(6):486-486.
7
郑炜东,庞立健,袁佺,刘创,臧凝子,赵仲雪,吕晓东.
络病理论指导下的肺系疾病辨证分型初探[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8(5):19-21.
被引量:7
8
任海燕.
五行五时说中的生克五行与中土五行比较[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2):805-807.
被引量:7
9
李伟.
中药药剂学与方剂学关系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7):9-10.
被引量:2
10
闫永钇.
论症状“不寐”与病证“不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J]
.国医论坛,2016,31(6):23-26.
被引量:2
四川中医
2011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