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翻译与中国新诗的语言问题 被引量:2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诗歌已不可能只在自身封闭的语言文化体系内发展,它需要在"求异"中拓展、激活和变革自身。在"五四"前后,翻译对一种新的诗歌语言曾起到"接生"作用,在此后新诗的发展中,翻译,尤其是那种"异化的翻译"已成为新诗"现代性"艺术实践的一部分,成为推动语言不断变革和成熟的不可替代的力量。"文革"后期,正是"翻译体"的影响,带动了一种被压抑的语言力量的复苏。在今天的语言创造中,我们依然需要一个他者,需要某种自我更新和超越的力量。
作者 王家新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4-34,共11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诗人译诗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08BZW062)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9

  • 1多多.边缘,靠近家园——2010年纽斯塔特文学奖受奖辞[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1(5):79-80. 被引量:6
  • 2《胡适文集》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 3顾彬.《翻译好比摆渡》,海岸选编.《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23页,第623页.
  • 4《穆旦诗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9页.
  • 5王佐良.《论诗的翻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9-100页,第4页,第1-2页,第41页.
  • 6《余光中谈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第85页.
  • 7Walter Benjam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lluminations, ed. Hannah Arendt, New York: Schocken Books,1988.
  • 8张旭东译.《译作者的任务》.见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王斑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
  • 9新月,4(6).
  • 10《文学周报》第8卷第20期(1929.5.12).

二级参考文献16

  • 1西默斯·希尼.《测听奥登》[A]..见《希尼诗文集》[C].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 2郑敏.《遮蔽与差异》[A].王为明.《诗人诗集》[C].香港:诗双月刊出版社,1999.第106-107页.
  • 3王佐良.《论穆旦的诗》,《穆旦诗全集》,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1页.
  • 4周珏良.《穆旦的诗和译诗》,杜运燮等编.《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22-23页.
  • 5王佐良.《穆旦:由来与归宿》,《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第2页.
  • 6周珏良.《序言》.见穆旦译.《英国现代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页.
  • 7刘永翔.《读<管锥编>札记<选录>》.见《饯锤书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65页.
  • 8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J].伦敦啦Life and Letter杂志,1946,6.
  • 9《穆旦诗集1939-1945》.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22页.
  • 10郭保卫.《书信今犹在诗人何处寻》.见《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第180、180页.

共引文献62

同被引文献243

引证文献25

二级引证文献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